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郭文斌:文学进入眼帘是花朵,进入心灵是根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 张涛  2024年09月20日11:16

著名作家郭文斌

“《中国之美》的书写,是我对中华文明的一次礼敬,是对茹苦含辛缔造了这一伟大文明的先祖先贤的礼敬,是对一代代殚精竭虑传承这一文明的志士仁人的礼敬,是对让这一文明空前绽放普惠人类的伟大时代的礼敬,也是对造就了这部书的所有缘分的礼敬,同时,探索把这种礼敬变成实现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份文学力量。”9月18日,著名作家,宁夏文联主席、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就新著《中国之美》抒发了藏于内心深处的一份情怀。

郭文斌的家乡在固原市西吉县将台堡镇,那是一片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土地,故乡不断塑造着他。

从大山深处走进城市,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学习知识积累思考,当郭文斌再回望故乡时,那些曾经经历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意蕴,他也更加读懂了土地的诗意。因此,在郭文斌的文学创作中,传统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主题。他创作颇丰,著有畅销书《寻找安详》《醒来》《农历》等10余部;文集和文集修订本先后由中华书局和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农历》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短篇小说《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作品签约20多个国家。这些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

在郭文斌看来,文学“进入眼帘它是花朵,进入心灵它是根”,要让文学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走入大众。

2004年,38岁的郭文斌当选银川市文联主席。他创造性地提出“传承、尖端、永恒”的文联发展方向。他给《黄河文学》提出的“三个倡导”(办一份能首先拿回家让自己孩子看的杂志;办一份能给读者带来安详的杂志;办一份能唤醒读者内心善良、温暖、崇高,引人向上向内的杂志)被中国作协领导肯定。他首开全国期刊“签约作家”先河。《黄河文学》由双月刊改成月刊,刊物质量不断提高,发行量一度超过一万册,作品屡被转载或收入作品年选,在文学期刊界独树一帜,四次进入国家农家书屋推荐目录,成为全国同类期刊唯一一家,其办刊理念被《人民日报》作为话题报道,被中宣部原创刊物调查组表扬。

2014年,郭文斌受邀担任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并先后任撰稿和策划。十年的拍摄中,他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美丽、优雅和强大生命力。今年1月1日,《记住乡愁》第十季开播。“行走多年,我真切感受着乡村的巨变。通过生动讲述乡村故事,希望观众感受到山河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感受到中华文脉赓续。”郭文斌说。

郭文斌还提出安详生活观、安全阅读观、底线出版观、祝福性文学观。先后受邀到北师大、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及多省市演讲,受到广泛欢迎。他和海口电视台合作录制的52集人文节目《郭文斌解读<弟子规>》《郭文斌解读<朱柏庐治家格言>》被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传媒重播。

十多年来,他全身心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个人捐赠图书逾八百万码洋。

2012年1月,郭文斌创办了寻找安详小课堂。12年来,小课堂除了办好常设课程,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多省市举办了复制性课程,还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监狱,举办各种读书会。共举办线下周末开放班600余期、录取式长班200余期、读书会2000余期,共有200多位爱心志愿者任辅导员,近40万人次参加学习。

“文学能够滋润人心,在记录、反映时代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作家既要与时俱进,从时代巨变中触发文学灵感、寻找文学素材,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也要重视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赓续文脉中服务时代,在时代发展中绽放文学魅力。”郭文斌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