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疆文学的钢铁之光 参加中国作家“内蒙古文学周”活动记
来源:中国冶金报 | 郑洁  2024年09月13日11:20

处暑过后的内蒙古,清风送爽,绿草如茵。

8月23日—26日,中国作家协会2024年度社联工作会议暨中国作家“内蒙古文学周”启动仪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可谓是文学界的一件盛事。

8月23日,当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国冶金作协和钢铁行业作家代表,与全国文学界同仁一同走进内蒙古文学馆时,作为此次会议代表、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我惊喜地发现一面“钢铁文学墙”。阮章竞、赵剑华、许淇、扎拉嘎胡、李汀、张志彤……一个个闪亮的钢铁诗人、作家名字,如草原钢城的繁星,闪亮其中。

这面草原青绿中闪烁金属光泽的“钢铁文学墙”,是此次“内蒙古文学周”重点活动之一、“文字中的亮丽北疆——内蒙古生态文学作品展”中“共建设”主题展示区。该展区以草原钢城包钢的文学创作为重点,以包钢作家为亮点,精选极具钢铁特性的诗歌、散文片段和摄影作品,展现了包钢人赓续“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红色基因、“以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风貌。

红色基因,文润草原钢城

1954年,作为国家在“一五”期间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全国8万多名创业者汇聚北疆戈壁,以大无畏的豪迈气概,风餐露宿,手推肩扛,建设包钢。风雨七十载,包钢不仅对中国钢铁工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包钢培养的一代又一代扎根人民、坚守一线的钢铁作家和钢铁文学爱好者,笔耕不辍、薪火相传,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进行着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为建设北疆文学高地贡献着钢铁力量。

走近“钢铁文学墙”,钢铁作家的目光定格在一个熟悉而又远去的名字——阮章竞和他的诗集《白云鄂博交响诗》封面相框上。阮章竞是中国百年新诗史的重要诗人之一,历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常委、副主席,北京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20世纪80年代,包钢的文学创作群被称为是冶金战线的一匹 “黑马”。阮章竞在担任包钢第一任宣传部部长期间,深入火热的一线生活,写出了讴歌包钢工人积极工作、艰苦创业的诗歌《白云鄂博交响诗》《勘探者之歌》《新塞外行》《钢都颂》等,其作品被茅盾赞誉为“想象奔放,诗句明丽,格调豪迈,表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丰富多彩的新生活”。这些工业题材诗歌,是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红色经典,也是内蒙古文学园地永开不败的花朵。

在展板前,一幅包钢老工人绽露幸福笑容的照片深深感染了钢铁作家,照片旁边是长篇小说《出钢的地方》封面相框。早在195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包钢第一任建设工地主任、《包钢报》副总编辑李汀的短篇小说集《在包钢工地上》,这是包头地区解放后出版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集。李汀的长篇小说《出钢的地方》曾荣获内蒙古首届索龙嘎文学奖(1984年)。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中,他笔耕不辍,先后出版《春暖花开》《鹿城纪事》《雄鹰落脚的地方》等20多部文学著作。

此次会议代表、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包钢作家崔美兰在回忆与李汀合作撰写长篇小说《钢铁大亨》的往事时感叹道:“写出有影响的工业题材长篇小说是李汀老师的夙愿。他86岁时,他的长篇小说《稀土谷》初稿已基本写完。虽因病未来得及修改,但他对工业题材创作的挚爱影响了包钢一代代文学创作者。”

青春热血,让钢城永远年轻

“1985年,技改后的1号高炉”“1987年,炼钢生产”“现代化包钢1、2、3”……一幅幅精选图片,映照出包钢一段段辉煌岁月。一代代包钢作家笔耕不辍、薪火相传,在内蒙古这片古老大地上进行着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截至2024年上半年,包钢共有约30多位作者出版文学书籍150多部,其中大部分以冶金职工的工作生活为素材,讴歌了一代代冶金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风貌。

包钢老领导周茂森书记在包钢工作41年,经历了包钢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周书记文史哲功底较厚实,出版了《青春祭歌》《鸿踪雪泥》两本散文集。退休之后更是与时俱进,勤奋努力,笔耕不辍,开辟了“茂森大叔”微信公众号,记录了他人生经历中的每一份感悟,每期的阅读点击量都跃千以上,他是包钢老领导中的佼佼者,是包钢文化的传播者,是老有所为的践行者,是冶金作家的好榜样。

作家张钟涛在白云鄂博铁矿工作生活了近40年。作为大山的儿子,他写下了大量关于矿山那片热土的文字。他的诗集《红色山峦》《太阳石》《生命之旅》《跟着春天行走》等作品,表达了这位矿山之子站在矿山上为人民而歌、为文学而歌的理想追求。

“我们青春的汗水和热血注入永远年轻的钢城”,展板上的这句诗,选自包钢诗人赵剑华的诗集《凹陷与耸立》。多年来,他潜心于诗歌创作,将蕴涵着钢铁元素及草原气息的佳作,源源不断地奉献给读者。诗集《钢蓝色》《世纪颂歌》《穿越》等,既是他不同时期作品的汇集,又是包钢不断发展的诗化记录。特别是诗集《凹陷与耸立》,赋予他笔下的钢城以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贯穿在内蒙古大地和山林之间,裹挟着草的芬芳和鸟的吟唱款款而来。

包钢诗人丁鼎特意给此次会议的钢铁行业代表打来电话,了解此次“内蒙古文学周”包钢文学的展示情况。这位著有《写给家乡的诗》《你的屋子是红色的》等多部作品的蒙古族钢铁诗人,在今年7月于辽宁鞍钢举办的新时代工业诗歌创作研讨会上谈道:“作家和生活密不可分,好作品一定离不开生活。特别是钢铁诗人,本身就扎根在生产一线,更要用诗歌为新时代钢铁工业慷慨而歌!”

“殷瑞钰院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在《殷瑞钰传》历时6年的写作中,我深刻领悟了以殷瑞钰院士为代表的冶金专家身上承载着的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谈及2024年初面世的《殷瑞钰传》,回忆穿梭于包钢与钢铁研究总院之间,在北京、上海、唐山、石家庄、武汉等地采访30余人,先后整体修改13稿的写作经历,作者崔美兰更希望,通过该书,让新时代年轻钢铁人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为实现钢铁强国梦不懈奋斗。

在“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入选作品展示台前,由巴·那顺乌日图所著的《稀土之光》一书吸引了冶金作家的目光。这部以报告文学形式系统书写包头稀土业创新转型开发展历程的作品,对于人们认识、理解和珍惜国家这一资源的自觉行动极有帮助,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的阅读对象。

感言

一位位草原钢城作家、一部部钢铁文学作品,如滚滚黄河之中的一股洪流,成为内蒙古文学中奔涌的浪潮,成为草原文化坚实的钢铁力量,为内蒙古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添砖加瓦。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必将创作出更多充满时代气息、具有北疆特色的文学精品,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新贡献。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