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新章: 古籍出版社社长共谋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37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于8月28日~29日在沈阳召开,会议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主办,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辽海出版社承办。会议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28日下午,40余家古籍出版社相关负责人结合出版实际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各古籍出版单位将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实践,全力推进《永乐大典》、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简牍高质量整理出版工程、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等重大出版项目,在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实践中展现古籍出版的全新面貌。
把古籍精华传得更广、更远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启发着古籍出版工作者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各古籍出版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主题出版、大众出版相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出版了《习近平引用诗词释读》,遴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中引用的诗词名句,让广大读者更深刻地感受传统诗词之美和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在日前举办的上海书展上,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最新品种《北齐书》首发。在推动古籍整理重大出版工程稳步前进的同时,中华书局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出版,以此响应“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近年来,该社先后推出了《从考古看中国》《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中国考古学编年史》等一系列传统文化主题出版重要成果,今年又推出了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的新书《满世界寻找敦煌》。在传统文化普及出版方面,该社持续深耕“中华国学文库”“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等经典普及品牌丛书,还着力开发“中华经典通识”“中华经典百句”等系列的全新普及型读物,为新时代的新读者提供学习了解古籍知识的新途径。
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于古籍出版工作者来说,除了在传统出版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以外,还要在古籍出版方面积极探索传播形式创新,加大普及力度。上海书店出版社在前几年陆续推出《唐诗的博物学解读》《中华生态古诗的博物学解读》的基础上,今年又重磅推出十卷本《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将通俗易懂的文字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密切相关的成语缀连在一起。
中西书局也十分重视古籍普及工作,着重打造“教程”“讲义”“入门”“手册”等基础型图书产品,同时通过“趣味读本”“古文字基础”等轻阅读产品,覆盖更多读者层次。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注重全方位立体式打造,提升普及与传播力度。该社策划出版了一系列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不尽长江滚滚流: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如故事般娓娓道来,《六千里运河 二十一座城》则以大运河为线索,串联起沿线城市的文化风貌。
凤凰出版社成立专门的编辑室发力大众化古籍出版,以点带面打造人文社科类、普及类图书。在“第二个结合”的指引下,该社结合自身资源和板块建设,不断优化选题结构,加大人文社科类选题的策划出版力度,陆续推出《范仲淹》《漫话东坡》《长安道上:缤纷的唐人世界》等一批体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大众图书,并获得市场认可。
“对于经典古籍的整理、保护和传承,最终要落脚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即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大众化,这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必然要求。”辽海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柳青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社在选题规划和设计中特别注重专业性和普及性的结合,既有《百鹤楼旧藏古籍善本题跋批校辑录》等面向专业研究者的学术精品,也有《唐五代诗文精粹编年笺注》《诗经·风雅颂》等供普通读者阅读、学习的普及性读物。“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古籍出版的专业性与普及性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统一于‘时代性’,统一于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表示,“第二个结合”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总指引,在普及出版中寻找契合、做好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以当代眼光审视和解读古代典籍,目前已经累计出版80种,计划“十四五”时期完成百部出版。《国家珍贵古籍丛刊》、《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第二辑)等项目则采取物美价优的方式,让更多读者看得见、买得起、读得懂。
浙江古籍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丛书”,力图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种突出特性进行学理阐释。该社还向拥有地方资源优势的文物考古、大众普及方向拓展,策划出版了向普通大众普及良渚文明的首部著作《良渚玉器线绘》,已经再版三次,累计销售1万多册。
把古籍内容做得更新、更“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古籍出版正在以新形式、新形态把古籍内容做得更创新、更有趣。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化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复刻大观园:红楼梦立体书》,以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为原型,打造出一座立体的大观园,广受好评。
中华书局下属古联公司在古籍整理的人工智能利用和专业细分大模型研发领域不断进行探索。2023年古联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发布了“荀子大模型”;3D 超写实数字人技术也正在不断开发,陆续推出苏东坡、李清照、李白的数字人形象,还即将围绕“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定制开发相关衍生服务。
三秦出版社结合新兴媒体手段深入挖掘古籍的多重价值,通过现代出版技术和手段,让收藏在书库中的古籍义字活起来。一方面加强古籍数字出版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为古籍融合产品开发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全力研发传统古籍出版与数字技术融合项目,借助“文献+互联网”模式,推出更多融合产品。该社先后打造“青铜文化知识服务平台”“5G 丝路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等融媒体项目,让古籍以更加生动、多样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上海古籍出版社加大了“尚古汇典·古籍数字服务平台”建设的推进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汇典”平台于 2023年8月25日正式发布,平台建设分期实施,保持更新及完善。目前的“典籍整理文献数据库”已超过11亿字,年底将达20亿字。此外,今年该社还推出了“汇典”搭载的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工具,该工具的个人版、机构版的版式和文字平均识别准确率均达98%。
中州古籍出版社以新技术为古籍出版赋能,以小切口突破融合出版大课题,实现三个重点突破。从短视频入手实现全媒体传播重点突破,启动“我们的经典”融合出版传播项目,在抖音平台重点布局;从单本书入手实现融合出版重点突破,以科技赋能山海文化,推出国内唯一一本运用AR全景技术、3D立体效果,展示《山海经》中山海神兽的原创精品融合图书《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在内容建设新机制上重点突破,围绕“五育并举”和传统文化进校园,自主开发《古诗文里的草木汉字》双师课后延时课程,取得较好选课成效。
新时代以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点建设了“《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公益发布)、“印谱知识与印章识别APP”等示范性古籍数字产品。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项目“中国古籍图典资源库”,从历代典籍中系统搜集整理10余万张传统文化图像资源,规范著录、细致标引、合理分类,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新解析、再创作,目前已形成1600多个纹样素材产品,进入文化大数据交易平台数据超市。
福建人民出版社也在信息技术发展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加强古籍数字化出版和网络平台建设,实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中外历史文献数据库”“闽台民间族谱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平台。
把古籍人才抓得更牢、更精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面对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古籍出版需要关注的课题。
三秦出版社为增强编辑队伍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特别策划“中国文明史专题系列培训”,开展“帝制时代的中华文明”“家国天下与西周文明”“楚墓、楚器和楚文化”等专题培训10余次。通过高质量的学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有效提升编辑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古籍出版大社,在人才培养方面经验丰富。该社成立敦煌、简牍、唐五代诗全编三个重大出版项目组,并实行重大出版项目组首席编辑岗位聘任制,聘任了两位首席编辑。这些制度的实行,对于完善用人机制,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开辟职业发展新通道,加强古籍专业出版队伍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该社注重员工培训的多层次与实效性。多层次是指从行业层面的全国古籍社编辑培训班,到出版社层面的新编辑校对培训班,到编辑室层面的交流会这三个层次;实效性是指培训从编辑实务出发,结合具体实际与编辑实战展开。
广陵书社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在项目实施中锤炼编辑能力。鼓励年轻编辑参与策划、实施档案、稿本类文献的汇聚影印出版,做好特色文化研究、地方文献集萃整理与出版。制定《广陵书社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广陵书社人才管理暂行规定》,从图书编辑分工、业务培训到科学制定相关制度等方面为建设古籍编辑队伍做好保障。强化古籍人才培训,健全评价机制,通过调控绩效工资、设置专项奖励等方式提高编辑待遇,通过长期的编辑人才培育和项目工作历练提升编辑效率。“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古籍编辑人才培养不易,对待人才要用心引之、诚心待之、悉心育之、放心用之,利用多种途径竭诚培养。”该社社长刘栋表示。
“古籍整理与编辑人才的匮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古籍出版社社长李淳谈到,该社正在从三方面不断加强人才培养。首先,积极鼓励年轻编辑参与中医古籍整理项目,通过实践锻炼提升专业素养和编辑能力。其次,通过社内编辑交流分享会、聘请出版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授课的形式,强化中医古籍编辑的业务能力和职业自豪感。再次,健全评价机制,完善古籍编辑工作成果评价办法,确保在评奖推优、效益评估等方面向中医古籍编辑倾斜。
巴蜀书社也非常重视人才。通过实行导师制、依托重大项目培养年轻编辑、鼓励编辑参与古籍整理实践等措施,提升古籍编校人员的专业水平。在考核评价机制上,注重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避免以经济效益作为单一考核标准,从而保障古籍编辑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国家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崇文书局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大力加强古籍人才队伍建设,在扎实推进传统古籍整理的同时,努力探索出土文献整理并研究新的出版领域。”崇文书局总经理韩敏表示。近年来,该社着力在人才结构、部门设置、选题立项等方面进行优化,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相关重点高校引进专业人才,增设以出土文献出版为重心的编辑部门,与省内外各高校、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院加强联系合作,积极策划考古、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的选题。
辽海出版社坚持项目引领,积极吸纳青年编辑参与重点项目出版工作,让编辑在项目实践中得到历练、迅速成长。同时注重以老带新,实行导师培养制,为每名新员工安排资深导师,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帮助新员工夯实基础,练好“基本功”。“古籍出版是一项崇高而又寂寞的事业,我们希望古籍出版的年轻一代能够发扬老一辈出版人的精神,以心传心、以情传情,将古籍出版事业推向新高度。”柳青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