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南水北调抒怀 为守水护水放歌 ——当代作家南水北调水源地纪行活动侧记
9月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巍峨雄伟,横锁两江;水面烟波浩渺,碧蓝万顷;
9月的秦巴大地,青山深处稻黍飘香,丰收的喜悦随着河流氤氲在每一寸土地上;
9月的十堰,迎来了由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组织的“建设幸福河湖碧水永续北送·当代作家南水北调水源地纪行”采风团。
4天时间里,16位作家深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一线,了解“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背后的付出和努力,探访核心水源地人民用心用情用力护好一库碧水的使命担当和动人故事,挖掘十堰建设幸福河湖、碧水永续北送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宝贵经验,感受可歌可泣的“守井人”的感人事迹。
深入火热一线,扎根生活现场,作家们用一行行文字、一句句诗歌、一幅幅画面,集中展示十堰市文脉、水脉,为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文艺支持和精神力量。
牢记殷殷嘱托学习 弘扬南水北调精神
水是生命的源泉,大江大河是文明的摇篮。
汉江是流向天下的水,也是凝聚天下的水。每一朵浪花都蕴含着汉文化的基因,传颂着“凿空西域第一人”张骞打通中亚、西亚,连接欧洲,开辟古丝绸之路的千年传奇,孕育出光照中国历史的大汉王朝,缔造出风云激荡的三国传奇。
作为比长江黄河还要早7亿多年的中国最古老河流,如今已成为京津冀豫1.08亿人的“大水井”。汉江大大小小2400余条支流,穿山越岭,汇聚成澎湃的力量,共同守护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汉江一直以来是纵贯东西、沟通南北的通航河流。在隋唐大运河开凿之前,汉江在沟通中国南北,向帝都输送税赋和物资方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堪称国之命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春雷说,十堰既有北方的刚劲威猛,又有南方的温柔妩媚,可以说是一个“风水宝地”。
素有“天子渡口、古塞上津”美誉的郧西上津,历经风雨,古韵犹存,先后24次设置州、郡、县、镇等军政建制。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立了湖北省第一个解放的民主革命政权。行走在斑驳的古城墙、徜徉在悠久的明清古街、感悟于古风犹存的山陕会馆,作家们将目光投向千年前,文章已开始在心中萌芽、生长。
600多年前“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皇室家庙与皇城京都同出一脉。600多年后,南水北调,汉江清水永续北送,润泽京津。两座城市跨越六百多年时空,再续前缘,谱写新的佳话。
“南水北调精神突出表现在敢为人先、包容兼蓄和无私奉献,汉江两岸人民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出了巨大牺牲,舍小家顾大家,这是汉江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副主席凌先有说,这种精神让十堰人民在国家利益面前甘愿牺牲自我,46.9万名群众惜别故土、举家搬迁,郧阳、均州两座千年古城沉没江底,55.2万亩良田被淹,561家规模以上企业关停迁建,5万名渔民上岸转产……320万十堰人用家国情怀当好北方人民忠实的“守井人”。
行走在库区,作家们切身感受到了汉江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长卷,一曲气势恢宏的动人乐章,一首风云激荡的民族史诗。
肩负时代使命 一库碧水就是创作宝库
水清、岸绿、景美、人和。行走在库区,作家真正感受到了这里群众的幸福感。
“这里蝴蝶飞舞,小溪潺潺,是我心中的诗和远方。”在张湾区方滩乡堵河画廊,《黄河黄土黄种人》总编辑都潇潇被身边的美景触动,忍不住发出感叹。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每到一处,作家们都忍不住伸手触摸清澈甘甜的河水。这种最亲近的感受,除了感知水的温度,还体验着清水背后人们的付出和努力。
丹江口库区库岸线漫长,如何能够做到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河库?
“我们全方位筑牢‘空、天、地、水’守水防线,通过加强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信息化建设,构建水质在线监测、重点企业排水在线监管、‘天眼’守护库岸、环库隔离、地下雨污管网智慧巡检、在线处理等6大数字化智管系统。通过 AI算法监测闯入环库岸线、非法垂钓、危化品运输,自动研判企业治污设备运行情况……”在丹江口市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采风团感受到十堰守水护水的信心和决心。
在郧阳区,汉江清漂队队长肖安山带领队员们正在江面上清理垃圾,驾驶舱操作台上“肩负使命,充实生命,怒放生命”清晰如昨;在丹江口市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新港社区,63岁的蒋德新顶着烈日在库汊里一趟又一趟地巡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水更干净、清亮,让我们的家园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郧西县羊尾镇,“老船工”志愿服务队日复一日地捡垃圾、发宣传资料,“能为养育我们的汉江做一些事,我们觉得很有意义”……
十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和林长制体系,全域设立河湖长2811名、林长5405名,环丹江口水库7000余名党员干部分片分段包保组织883支党员护水队、1.6万余名党员带头开展“净岸护水”行动。300多支志愿护水队、33万名志愿者,常年在大小河流清漂、巡河。
在十堰,人人都是“守井人”,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在群众中蔚然成风。
“南水北调工程这座富矿,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作家也只有让创作灵感与伟大建筑工程相互碰撞,与时代的脚步并驾齐驱,才能闪耀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火花。向生活要材料,向时代要材料,向人民要材料,开拓文学艺术的‘富矿’,才能写出扎实、厚重、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作品。”中国水利作协副主席、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副秘书长赵学儒表示。
深入火热现场 书写库区守水护水故事
一路行走,一路观察思考,一路交流感悟。
作家们感怀于天地间、自然里的万千生态,思考人类与工程、水运与国运、水脉与生命的密切联系。
“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一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们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看到为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库区人民的付出和努力,这对作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相信大家一定会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好作品。”中国作家协会社会活动部主任李晓东说。
中国水利文协副主席兼水利作协主席李训喜表示,组织此次采风活动,是进一步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升文学艺术水平,弘扬“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传统美德,共同书写“上善若水”的当代诗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保护区高质量发展擂鼓助威。
伟大的工程需要伟大的作品来记录。凌先有希望作家们尽快消化吸收、深入挖掘,提炼移民精神和奋斗精神,以勤奋和诚恳的笔触描写波澜壮阔的南水北调时代气象,书写南水北调十堰地区人民生生不息的史诗,用作品向人民致敬。
“在库区采访,油然而生的只有感动和敬意。十堰在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的不懈努力有目共睹,十堰人民用心用情守护一泓清水的感人故事传颂四方。一定用心感知、用笔还原十堰守水护水的责任担当和建设幸福河湖取得的丰硕成果,向320万‘守井人’致敬!”来自中国水利报社的谢奇发自肺腑地说。
风光旖旎的丹江口库区。
“自2003年起,我就参加了丹江口库区移民实物指标调查,几乎踏遍了库区每一个角落。其后又亲历了库区取缔网箱养殖、渔民上岸、岸线‘清四乱’等一系列行动,深知十堰党委政府和库区人民的不容易。那泛着阵阵涟漪的一库清水,映照着十堰320万‘守井人’的一片丹心,值得大书特书。”长江水利水电开发集团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陈松平表示。
碧水北送扬波千重,长河泱泱利泽万方。十堰320万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更加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作出十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