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4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学术年会”成都举行 青年评论家要做“同代人”和“同时代人”之间的桥梁
来源:文学报 | 郑周明  2024年09月07日10:04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在当下多以代际来划分作家身份属性的文学现场,同代人写作与批评成为流行十余年的重要话题,当网络写作乃至人工智能写作不断挑战或扩张文学概念之际,同代人内含的文学力量更加吸引了评论界的目光,而这个同代人群体,往往指代的也正是青年写作群体。在近期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四川省作协、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当代文坛》杂志社、阿来工作室承办的“2024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学术年会”上,与会作家、评论家与期刊主编再度聚焦了“‘同时代人’的文学与批评”这一话题。

讨论的开端来自两个疑问,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疑惑的是,当下文学现场类型丰富,众声喧哗,同代人写作如何推动文学阅读与批评“破圈”,影响更多大众?另一个疑问来自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阿来,他观察到有些作家认为自己的新作是现实主流题材,但依然被部分读者认为不符合现实,那么谁来定义主流,当下青年作家的作品是否获得同代人的认可?这两个发问,指向当下文学创作和评论的困惑,也引起了现场关于同代人写作这一概念的讨论和反思。

同代人,支撑起了青年评论生态

“同代人评论”受到倡导的许多年后,我们发现如今许多青年评论家虽然身处高校学院,但与此前的学院派评论已完全不同,他们同时也活跃在各类文学现场乃至新媒体场域里。

“同代人”的概念,并非国内文学评论界首创,它最早兴盛于19世纪末的俄罗斯文学,当时出现了一批同代人杂志,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批评家留下了许多经典文章。之后来到了20世纪中期,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的《所谓同代人》如今成为国内评论界引用最多的同代人概念,在阿甘本的解释里,同代人评论要保持尼采倡导的“不合时宜的沉思”,在与时代保持的距离中间敏锐地进行审视与评论。2012年,学者陈思和与青年评论家金理做了一次对话《做同代人的批评家》,呼吁青年评论家关注同代人的写作,警惕青年写作场域只充斥着少数者的声音,当时金理形容评论者就像置身于文学河流中的石头,“将自身的生命信息与能量传递给河流,以生命信息和精神能量的传递、集结与聚合来回应时代”。在本次研讨会现场,金理表示自己近些年并不认同对青年简单概括以“躺平”“内卷”等词汇,写作者与评论者首先要承认自己对同代年轻人是缺乏深入了解的,然后“要发现青年身上藏着的潜能,对他们有一种自觉,有一种敏感,有一种守护。我觉得这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自我提醒”。

仍然是在2012年,金理和青年评论家杨庆祥、黄平在《南方文坛》上开设“‘80后’学人三人谈”专栏,进行了更广泛的文学实践。前一年还有一个事件与之呼应,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首届客座研究员聘任仪式,青年批评家培养制度落地生根,梁鸿、张莉、李云雷、杨庆祥、房伟等“70后”“80后”青年批评家成为首批“客座”。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目标是希望打破学院体制下以文学史研究为重、厚古薄今的既定图谱,形塑学术研究之外的文学批评意识,让当代文学现场的源头活水,汇入校园和研究机构,让从事文学研究的青年学人继承中国文学注重批评与创作互动影响的传统,使上世纪80年代作为知识介入社会的文学批评继续保持其活力与锋芒。陈思和如此评价,“这项制度是一个典范,使一批本来在学院高墙里做研究,在课堂里讲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人,得以直接进入社会实践场,与创作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

如此,以新的表达方式进入文学现场的青年评论和同代人评论,迅速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获得生机,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此后,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雪峰文论奖、刘熙载理论评论奖的支持,各地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海-南京双城文学研究工作坊”等活动的举办,《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等书籍的推出,让同代人评论逐渐成为一种共识,许多更为年轻的学子在其中也获得了成长,逐渐成长为“90后”“00后”青年评论家的中坚力量。如2016年起,杨庆祥与人大中文系研究生、青年评论家开展“联合文学课堂”新作讨论,与本报《新批评》专刊合作刊发,其中的张诗扬、谢尚发、刘欣玥、赵依、陈若谷、徐刚等青年评论者由此进入批评场域,活跃至今。

评论家丁帆目睹此现象及其介入现实热点的评论风格,称之为“新的批评文风”的转变,“新的批评文风,一扫昔日理论搬运工的呆板的阐释方法,给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让批评增添了活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批评之风吹到了高校,也让学院派批评发生了悄悄的、革命性的变化。这种批评的活气,才是文学批评本质的体现。”

几乎是同时,国内众多高校中文系迎来学科改革,引入创意写作学科,那些活跃的青年评论家将自己的评论视野带入了这个学科,衔接起了学科的本地化。如北京大学的丛治辰、樊迎春,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庆祥,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晓琴、白惠元、姜肖,华东师范大学的黄平、项静等青年批评家,为各自高校的创意写作专业提供前沿的文学话题讨论,为未来的纯文学写作、类型写作、文艺评论、创意策划等领域提供新生力量。

关注“同代人”,也要关心“同时代人”

在同代人评论深入人心多年后,杨庆祥突然转向了反思。他逐渐发现,同代人评论仍然有其倡导的必要性,但如果认为同代人作家因为共同的代际而必然在写作观上趋同,那会让评论陷入观念先行的盲区。在研讨会现场,他提到,阿来的写作在“50后”作家中是特别的,作家刘亮程的小说有一种童话的幻想质感,这在“60后”作家里也是特殊的,同样在“80后”“90后”青年作家中,也存在着许多差异,“最近我读到了张玲玲的新作《夜樱与四季》,她写的是当下年轻人生活,但是给了我一种类似《古诗十九首》的阅读感受,就像是这些古诗的现代复写。她是一位‘80后’女作家,但她的写作与其他同代作家是很不同的。”诸如此类现象,让杨庆祥意识到包容同代人的写作差异,乃至关心同时代人的各类写作,是对青年评论家更大的期待。生于同一时代并不意味着拥有同一种写作观念,相对的,同一时代的不同代际,也不意味着不能互相理解,“从现场来看,如果赵依去写丁帆老师,丁帆老师再来写赵依,我觉得这样一种同时代人的对话和互相阐释,可能才能真正建构一个非常有生机、有活力的同时代人的文学和批评。”

出生于1989年的评论家赵依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在当下依靠代际划分的文学现场,她有时处于尴尬的境遇,期刊从约稿话题角度考虑,有时把自己放在“80后”阵营,有时又放进了“90后”阵营,而这样的安排其实从价值判断和文学评价上又会遮蔽掉另一批写作者,“导致这种遮蔽现象的恐怕就是在命名背后对同一性和整体性的追求,以及文学生产环节中某种综合实力的角力。文学期刊的编辑,既希望看到代际集体出场所带来的强势影响力,以此认领大时代之中文学的文化份额,也期待看到更多溢出代际的新人和素人。有时候后者更值得期待。”而对于同时代人的作品关注,赵依平时也有自己的介入观察,在阅读了毕飞宇《欢迎来到人间》和贾平凹《河山传》两部新作后,她看到的是两位同时代作家从不同美学路径探讨的“当下性”,“两种路径跨越古今中外,文学凭借时间的河流催生出共时性的价值,历史、传统与当下的结合,是对当下与此刻所进行的标识。”丁帆也在现场回应表示,“作家创作也好,文学批评也好,如今面临的不是代际的意图,而是我们共同面对的困难,这个困难就是面对现实世界。我们面对共同的时代,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于同时代人的关注,引起了现场多位评论家的共鸣。评论家吴俊表示,“我们必须走出类似同代人的统摄性的概念思维,面对当下的活生生的现实。”评论家贺绍俊认为同代人的写作存在差异,同时代人的写作有着更多的差异需要被评论去发现和鼓励。关心同时代人的写作并非回到泛化的评论状态,相反它对文学评论提出了更多挑战,如评论家何平所说,同代人或同时代人之间存在着许多隔膜,或者用网络流行语来形容是圈层化、部落化的东西,一个评论者首先要寻找自己和时代的关系,然后是寻找自己确切可以做的内容。在青年评论家丛治辰看来,从同代人到同时代人,背后其实存在着共同体的焦虑,而这恰恰是这个群体回应时代变化的积极性所在。

一旦评论视野从同代人扩展到同时代人,其文化思想资源也呈现了新的面貌。学者钱理群近期在《南方文坛》上发表题为《“同时代人”的相依为命》的文章,他观察到身边的一些学者近年不约而同地研究起了鲁迅,而鲁迅恰恰是当时的“同时代人”,他写的是社会现实,引发不同代际读者的回应,思想资源则远取魏晋时代。评论家王尧也有类似的感受,“如今是一个各种时代重叠并置错落的时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多谈鲁迅,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苏东坡,为什么会讲李白?当我们这样认为的时候,我们才能拓展思想的资源,而不仅仅局限于处理我们和当下的关系。”同样,来自于不同时代的文学经典,对今天的读者而言都是脱离了具体创作时间的文本,它们高度提纯了时代的风貌与观念,对后来的时代产生着持续影响。“经典文本是共时性的,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可能与某个时代存在着关联,但它也需要超越具体的历史情境。我想,我们在讨论同时代人这样的观念的时候,需要改变以往对文学的一些认知习惯。”评论家刘大先回应道。

文学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认为,前人的坦诚、责任感及多元化观念,不仅未曾局限于其所在时期而显得过时,反而更像是共同奋斗的同时代人所发出的声音。《中国新文学史》中也曾论断,“面对伟大的传统,成为当代,意味着要具有足以与传统相提并论的、在真理质素方面的新拓展与延伸。而这才是当代之所以要创新的深层原因。”这或许正是评论家既要关注同代人写作,也要关心同时代人写作的意义所在,而青年正是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学如何理解时代、如何表达时代、如何回应人工智能的挑战,这一切需要广大青年评论家建立更加深入和多元的对话,进一步激发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活力,促进文学与时代精神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