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乡村振兴看紫阳” ——陕西省作协主题调研采访采风活动侧记
分享到:
来源:文學陝軍(微信公众号) |   2024年08月20日08:18

近日,陕西省作家协会组织开展了“乡村振兴看紫阳”主题调研采访采风系列活动。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单红带领作家、评论家及省作协机关干部先后深入紫阳县毛坝镇、焕古镇、蒿坪镇,实地了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多维度、多角度感受“新时代山乡巨变”。

8月13日上午,采风团来到紫阳县毛坝镇染沟村。沿路可见省作协为染沟村捐建的176盏路灯,实现了村组主干道路全覆盖,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首先采风团来到省作协帮扶援建的染沟村香椿加工厂。因为香椿加工受时令限制,为了提高利用率,工厂充分利用生产线,在香椿农闲时,将当地的野油菜加工为酸菜。漫山遍野无人问津的野油菜,如今变为了“致富菜”,开拓出了群众增收致富新渠道。同样无人问津的河边鹅卵石,作家宋宁刚如获至宝,捡拾了半袋子。“亿万年时间里它们也许在等我”,他将在石头的纹路里,找寻汉江的历史。

随后走进毛坝镇艾草加工厂,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生产各类艾草产品。采风团观摩艾制品加工生产线,了解到工厂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为800余户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发展农业合作社,在紫阳县各镇发展3000余亩种植基地,带动艾草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毛坝人民最大的特点是变劣势为优势”,作家吕志军说,毛坝镇的变化带给他新的写作启示,在关注乡村图景外,更要关注乡土背后的人,关注个体命运所寄寓的时代性。

采风团来到位于毛坝镇中心的任河片区区域性乡贤馆,在这里洽谈生成了多批乡贤主导的产业、公益项目,汇贤聚力,充分发挥出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智库作用。评论家孙新峰说,“来到实地采访,才能理解为什么紫阳作家的作品中,会产生那么多向内心诘问,超越生死,直接指向生存之上的诗思,那是地方文化给予的深度和厚度。”

8月13日下午,采风团来到被誉为“贡茶古镇”的焕古镇。焕古镇原名“宦姑滩”,因教百姓种植贡茶“凤凰茶”的宦姑而扬名。焕古镇大力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巧打“孝义文化研学牌”,也带旺了餐饮、民宿产业发展。采访团参观了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展室、乡贤馆、家风文化展览馆,感受“孝义文化”。在“7·18”抗洪抢险展览馆,大家被在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中英勇救灾的人民英雄所感动。“以乡土作为切入点去深入中国社会内部”,评论家熊英琴在采风以及与当地作家交流中,感知到包孕其中、未来不熄的冉冉愿望,她谈到,乡土文学之所以被赋予重要义涵,正在于故乡书写对每一个作家起步的必然性。

傍晚清风穿过宦姑滩古渡口,向野而生。古渡口石崖中慢慢风化的《义渡碑》碑文,被改编为实景剧《义渡风云》,正在古镇上演。采风团了解了道光年间乡贤能人王氏夫妇坚持义渡,造福桑梓的故事。“宦姑滩,焕古镇,多么妙的地名,仿佛天然就是古风悬疑类型小说的故事背景地,具有前世今生般的宿命感。”网络作家楚清认真记录村居建筑特点与渡口风浪细节,对于如何推进文旅融合,有了更深的思考。散文家祁云枝,既是草木的研究员,也是草木的书写者,她经常遍访全国,寻找古树。而在焕古镇,她与一棵千年黄连木邂逅,为“秦岭中的树”专栏写作积累了宝贵素材。

8月14日上午,采风团来到蒿坪镇,一条小河穿镇而过。受限于“两山夹一川”的地理条件,蒿坪镇因地制宜,连片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体系,一条观光步道将“一河两岸五村”紧密串联。采风团第一站到达蒿坪村千亩茶海。采风团了解到,蒿坪村与改革村联合打造连片茶园,采取“村集体经济+农户+基地”模式,以精细化管理促进茶叶增产、茶农增收。茶海浩渺,人行草木间。被朋友们戏称为“草木系诗人”的龙少,不断被鸟鸣、流云、不起眼的花草吸引,“它们不单单是具体的事物本身,它们带我寻找语言的大海和高山。”

茶园尽头与百亩荷塘相连。在陕南名菜“紫阳蒸盆子”食材中,莲藕至关重要。蒿坪镇打破村域界限,在改革、金石、平川等村规划建设了富硒九孔莲藕种植示范区。经营主体直接同镇内农家乐签订采购合同,成为了高品质原材料供应基地。蒿坪镇以打造“紫阳味道”特色品牌为目标,配套发展农家乐集群。沿河向下,采风团来到了处在“紫阳味道”项目核心区的金石村。近年来,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餐饮、民宿、农产品加工坊如雨后春笋般生长,集群的农家小院盘活了村里产业链。评论家陈啊妮谈到,未来的乡土建设会更多发展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包含无限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可能性,乡土写作任重道远,需要以更大的创造力,为新的生存状态写史。

访谈更多

建设一种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学的读法”

“未来对中文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学生需要学习人机合作处理复杂信息,但最终目标还是要成为真正有想象力、有原创力的人,而非‘码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