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张张面孔定格“书展时刻”,一股股热忱汇聚“上海之夏” 为书而来的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文汇报 | 许旸 孙彦扬 臧韵杰 郭梦涵  2024年08月20日07:55

2024上海书展吸引爱书人、做书人、写书人、出书人们的热情参与。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摄

这个上海之夏,注定留下属于上海书展的高光时刻。走过整整20届,2024上海书展迎来了爱书人、做书人、写书人、出书人们的庞大盛会。

从绚烂热闹的台前,到默默守护的幕后,人潮汹涌间,我们捕捉一张张热切面孔,定格“书展时刻”。那些因书而生的依恋、激情、陪伴、耐心、专业,激荡出一股股热忱,共同汇聚出上海书展的无限版图。

坐标:上海展览中心入口队伍

人物:文汇报忠实读者金宏浦

技能点:20年如一日的奔赴

痴迷指数:★★★★★

8月14日8点半,距书展正式开幕还有半个小时,81岁金宏浦早早排在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首批读者队伍中。头发花白,精气神十足,他特意选择印有《兰亭集序》书法的折扇作为书展之行“配饰”,逛展仪式感拉满。

每届都来,还都要第一场来,这已成了金宏浦的习惯。“书展是我一年间最重要的活动,既然来了,要早一点得到愉快与幸福。尽管天气炎热,但是我的心热,读书的心更热。”作为退休语文教师,金宏浦将读书作为终身学习第一要义,他还是文汇报忠实订阅用户。“读书读报,每天必不可少。退休后还跟一些学生和朋友分享从书中得到的快乐。”采访视频发布后,金宏浦昔日学生在视频号“许蜜桃下午茶”评论区留言:“金老师都一直在读书,作为学生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跟着读读读呢?”

坐标:朵云书院·滴水湖店

人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甘德

技能点:马不停蹄迷上中国传统文化

好奇指数:★★★★★

甘德就像一匹马。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期间,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甘德辗转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国际文学周主论坛、思南文学之家、朵云书院·滴水湖店、诗歌之夜、诗歌来到美术馆等六场活动,马不停蹄。

他说“馬”的繁体很灵动,有奔跑感;看碑帖时,又兴冲冲地指着“鳥”说,这个“馬”有点特别。甘德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欢书法,老子、屈原、李白、王维都曾启发过他。他会在签名下方写上颇有拙趣的“森”字;看到出版社墙上的“道可道”时,开心地过去合影。

在上海书展分会场朵云书院·滴水湖店,甘德看到好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书、听讲座,“这份热烈在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里很少看到。这样的氛围很好,对孩子成长有好处”。甘德也是一位翻译家,翻译了不少西语文学和日本文学作品。他在书店外国文学区待了一会儿,拿起因凡特的小说《三只忧伤的老虎》,说这本书很难译。看到马尔克斯遗作《我们八月见》时,又说这本书在美国也是刚译介过来。当他看到一整排博尔赫斯的中译本作品时,神色一变,很受震撼。

上海书展期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陈斌送他回宾馆,甘德说自己隐约记得一首古诗里有“马”,也有马的叫声“Xiao”,但不记得诗名和作者。两人思索了一路,最后一拍大腿,这不就是李白的《送友人》嘛——萧萧班马鸣。

送甘德去浦东机场的路上,陈斌忍不住想到这一幕,在朋友圈写下——“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来日方长,下回再见!”

坐标:友谊会堂

人物: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柏伟

技能点:“老兵”完成全勤陪伴

陪伴指数:★★★★★

“书僮第20集完美收工!”作为20届一届不落的书业“全勤老兵”,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柏伟几乎每届都陪伴着画家戴敦邦。“书展20年的搭档,大概也是绝无仅有了吧?我愿做他的书僮,为读者钤印,也是因为这批读者,我们几乎认识了十几二十年。我们都在慢慢老去,但情谊与日俱增,为了每年约会也得钤好印,尽管每回结束后手都要酸几天。”

“我就像一个农民,每年带着自留地种的新鲜菜,到集市上来卖。”戴敦邦的这句自述让杨柏伟感慨颇深。“从2004年首届上海书展至今,戴老爷子几乎届届有新书,今年新书是一部白描人物画集。我的移动硬盘里能找到的最早与戴老一起拍的书展工作照是2006年第三届,那时老爷子还不到70岁。”

对杨柏伟来说,最花心思的都在活动方面。“从前期策划,到中间各个环节执行落地,再到总结复盘,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往往做某个选题的时候就要有做活动的预案,和作者密切配合,利用各种渠道把活动信息传递出去,才能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来参与。”比如,今年书展期间典型的一天——中午为上海辞书出版社新书签售,下午为外文社的书及文创签售,从东二馆5105室转战至友谊会堂,最终在友谊厅外的临时小桌上“结束战斗”——总耗时超四小时,其中签售三个半小时,始终陪伴在作者嘉宾身边。

说起陪伴过的嘉宾,杨柏伟如数家珍——除了劳模戴敦邦,吴颐人也曾是届届参与,“每次他的粉丝团老老少少,按师门辈分算差不多是‘四世同堂’。一般都是规定时间用完,再‘拖堂’半小时光景才能完成任务。还有一次陪连环画家罗希贤老师签售,因为是夜场到了闭馆时间,我们一起兜兜转转走出展馆,在馆外完成了签名作业。”

最近几年,杨柏伟的阵地逐渐转向各分会场,且不再局限于以往较为单纯的新书推广,而是加入文化艺术展陈的新内容,如在沪港三联书店举办的“广结扇缘”海上名家扇面、小品展,在长宁区图书馆举办的“戏上加‘喜’”滑稽戏戏单展等,为分会场增添了亮点,对于主会场其实也是一种支援。

坐标:西一馆服务处

人物:瑞金医院姚磊医生、宋燚瑾护士

技能点:丰富医疗经验和耐心细致态度

操心指数:★★★★★

“快帮我看看!伤口要不要紧?”上海书展西一馆1楼医疗服务点,就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急匆匆冲进来。小男孩手掌上有一道因翻书时不慎被订书钉划伤的伤口,正在渗血。

“划伤处在皮肤表层,简单处理即可。”姚磊医生仔细检查伤口,动作迅速而稳健。宋燚瑾护士则立马准备好碘伏和棉签,两人配合默契。处理好伤口,他们建议家长,不必使用创口贴,而是让伤口自然通风,加速愈合。

在书展这样的大型展会活动中,姚医生和宋护士所在的瑞金医院蓝小医青年志愿服务队,负责书展医疗保障,包括现场救治、转运、救治信息收集和报送等。让书香多了一份安心和温馨。

就在这对母子离开不久,医疗站又走进一位出版社工作人员。他在搬运书籍过程中,不慎被书页边缘划伤手指。两位医护人员再次投入工作。

宋燚瑾去年书展也来支援过,“当时就有观众被书页划伤,也有工作人员就餐太快被鱼刺卡住,还有老人中暑或磕碰等突发情况”。书展这样看似安全的环境中也可能出现各种意外。因此,医疗服务点备有基础的医疗物资、设备、药品。办公桌上的几个百宝箱里,消毒棉球、口服葡萄糖、创口贴、绷带、体温计、血压计等一应俱全。他们甚至备了清凉贴和正气丸,以应对夏季常见不适。

医疗站工作不仅限于紧急医疗情况处理,姚医生和宋护士还提供日常医疗咨询和健康教育服务。他们向参展者普及夏季防暑、预防低血糖等健康知识,“医护工作并不轻松,需要长时间站立,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与不同需求的参展者沟通。但每一次成功的处理,都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肯定,也能让参展者安全愉快享受书展之旅。”姚医生和宋护士介绍,医院也会抽调其他人手到上海书展现场值班,并随时和“大本营”沟通药物短缺情况,及时提供备货。

坐标:东一馆二层

人物:保洁人员黄师傅

技能点:地面七天日日如新

敬业指数:★★★★★

东一馆二层是世纪出版一条街,也是保洁人员黄师傅和同事们一起负责的区域。“我对书展很熟悉了,干了四年,几乎都是八月份,好像乡下农忙一样。工作起来也来不及想太多,就觉得要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

来自江西的黄师傅58岁,在上海打工十余年,做过水果生意,现从事保洁工作。他眼中的上海书展客流量特别大,“我感觉每天读者能有七八万人,多的话要近十万人”。

时刻保持场地干净整洁,任务可不轻松。从预展布展日各种包装材料,到展览当天可能产生的生活垃圾,黄师傅严阵以待。“没什么特别的窍门,就是手上勤快一点,多观察就行。”

最早上班,最晚下班,可能是书展期间黄师傅和同事们的日常行程。为了给予读者良好的观展体验,早九晚九的书展日夜场是标准配备,周五周六的超级夜场就要付出更多。入夜后,读者、商户逐渐散去,黄师傅的“晚高峰”才来临——“人们散场我们就要干活了,最主要是把地面打蜡抛光,拿机器过一下,这样第二天地面很亮,像镜面一样”。

展厅明镜般的地面,由多名书展保洁人员守护着,七天日日如新。

坐标: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人物:法国大提琴家克莱尔·奥佩尔

技能点:“舒伯特绷带”呵护童心

疗愈指数:★★★★★

“10分钟的舒伯特相当于5毫克强效镇痛剂。”一支舒伯特《降E大调三重奏》,已被法国大提琴家克莱尔·奥佩尔带离音乐厅堂,奏响在世界各地病房内,为自闭症儿童、失智老人、临终病人等特殊人群带去抚慰。“现场音乐如何打开交流的缺口、如何抚慰人心,这是我一直关心的问题。”

作为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嘉宾,克莱尔《舒伯特绷带》一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引进推出,这部作品正源于她跟公立医院合作的现场音乐镇痛作用的研究,每张乐谱承载着一段疗愈回忆。来到上海,克莱尔并不满足于仅在思南公馆或茑屋书店做新书分享等“常规动作”,她背上大提琴包,一路带风地走进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用音乐点亮现场。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在儿科医院的童乐园,克莱尔为一群从云南来上海做手术的孩子们带来一曲《小星星》,又为现场的母亲们拉出《月亮代表我的心》,轻轻的合唱逐渐浮现,音乐的抚慰已然奏效。演奏结束,克莱尔邀请孩子近身,小手摸上大琴,体味乐音在琴内部的流动。

克莱尔也似乎感应到孩子们的好奇。“我们现在要变快啦!”手拉琴弦变换速度与节奏,大人与小孩目光相对,一起轻轻地摇头晃脑。克莱尔注意到有个羞赧的女孩没有伸手,她及时鼓励:“对,你可以大胆摸琴!”尽管语言不通,但女孩感受到克莱尔温柔的眼神与语气,放心加入。一场热腾腾的小型互动音乐会上演。克莱尔眼神深邃、神情开朗,话语深情有力。“我演奏的音乐,肯定不同于有各种舞台灯光映照下的音乐,它们会适应听众的呼吸,每分每秒琴声都随听众反应而转变。”

“我喜欢在预定地点之外的地方拉大提琴。经过那里的护理人员可以停下疲惫的步伐,暂歇几分钟。”克莱尔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社工部、心理科、护理部等医护人员拉上一曲舒伯特《降E大调三重奏》,分享参与音乐疗愈的研究数据。

从8岁对大提琴一见钟情,到14岁意识到音乐的疗愈功效,58岁的克莱尔已经走了很远。“音乐同样可以舒缓医护团队情绪,记得一次在巴黎科里安花园医疗养老院,有护士在包扎绑带后告诉我‘一定要带着舒伯特绷带再来’。”

坐标:时刻根据需要在展馆移动

人物:大学生志愿者李豫

技能点:“上了发条”般穿梭展区

忙碌指数:★★★★★

最近几年,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每年上海书展的志愿者都会有可爱的昵称,比如橙色系服装的“小橙子”,绿色系服装的“小白菜”等。今年套上海洋般幽蓝的半透明外套,一群群“小海豚”辛勤游弋于展馆内,忙着展览引导、人员疏导、问询服务、安全保障、文明宣传等,事无巨细。

偶遇志愿者李豫,今年大二的他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书展内每处位置,言辞间充满热情,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细致生动地描绘出每个区域的独特魅力,直到记者在巨大信息量中听“懵圈”后,才不得不把他拦下来。

这两年的暑假,在外地念大学的他都如候鸟归巢般回到上海书展,续写书展新故事。李豫与上海书展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幼年,从儿童区充满童趣的奇妙天地,到洋溢着创意的多彩文创区,再到每个展示着丰富知识的庄严展馆,他对书展布局谙熟于心,熟悉程度简直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一般。

今年首次以志愿者身份投身书展,被问及上海书展的变化时,他滔滔不绝地说,“最大的变化当属多媒体和新技术引入,书展逐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方式,现场直播更是变得司空见惯。就拿东一馆来说,楼上是主办方的重要活动场所,整个二楼都充满了各种精彩活动,特别密集。”

小李对文学类书籍情有独钟,他兴致勃勃地分享道:“中央展区的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他们的设计和装帧我尤其喜欢。穿梭于书架间,感受着文字的魅力,有种特别的幸福感。我对各出版社特色和优势都有了解,碰到问询的读者,也能第一时间为他们指路。”

在书展志愿服务的七天里,小李忙碌而充实。从早上9点书展开门那一刻起,他就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不停转场忙碌着——清场、整理书籍、协助展商各种活动。

每当换班的时候,便是小李最期待的时刻。他迫不及待穿梭各个展区之间,如饥似渴地浏览一本本心仪书籍。有时,他也会与其他来问路的读者交流心得,分享读书的感悟和喜悦。这个暑假,小李多了一段段流光溢彩的回忆,“明年我还要报名参加”。

坐标:上海图书公司淘书乐专区

人物:记者与陌生二手书的主人

技能点:淘旧书发现近40年前的一封家书

怀旧指数:★★★★★

穿梭于琳琅满目的旧书之间,翻开一本封面略显陈旧的二手书时,竟掉落意外惊喜——泛黄书页间,夹着一封落款1986年1月11日的泛黄书信和一张煤气公司当月的缴费凭证。手书的文字宛若穿越漫长时光隧道的使者,在岁月深处静待重启某个普通人家的依稀往事。

一行行陌生又温暖的字迹映入眼帘,字里行间透露出写信人对亲人的惦念与牵挂。“老大,您好!到现在许久没有通讯了,近来天气寒冷,身体可好?阿姐身体如何,眼睛好点了吗?到夏天或许能舒服些。”简单质朴的问候,蕴含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仿佛看到写信者在昏黄灯光下眉头紧蹙、忧心忡忡的样子。

写信人诉说着冬天经历的种种不易——寒潮袭来,他庆幸自己未曾生病,然而睡眠却成了困扰他的难题,“我今冬还好,经历寒潮都没有感冒,只是睡觉不好、睡不平稳”。由于身体限制,他不能多动,稍微一动便气喘吁吁,只能在屋里久坐,连走出家门感受外面世界的变化都成了一种奢望。

对于家人的出差安排,他写道:“忠民本月23号出差前往西德,预计时间约半年左右……”看似简洁的一句,饱含对家人行程的关注与牵挂。他或许默默计算着忠民归来的日子,或许担忧忠民在异国他乡可能遇到的困难。

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物中的这封家书,读来温情而绵长。恰如20年来上海书展为这座城徐徐渲染的那抹底色,爱书的人,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