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来不说自己是英雄
趁着温州海景一年里最美的时节,我参加了由洞头海霞文化发展中心等单位主办的“海霞主题创作采风活动”。6月20日这天,我随团走访了海霞村、东岙顶村、海霞之家、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等,又与多位女民兵交谈,但我关注最多、询问情况最多的还是于去年3月份离世的汪月霞老人,脑海里不时掠过汪老一生的传奇片段。
汪月霞是原洞头女子民兵连连长、民兵英雄、电影《海霞》中主人公海霞的原型。我初次拜访汪老,是2017年12月的一个周末,她住在温州新城站附近的小区,那年她已82岁,圆圆的脸庞,微胖的身材,腿脚很不灵便,走路依靠拐杖与轮椅,还患有神经性皮肤过敏,但一说起往事,就忘记病痛,来了精神,能细细道来。一年后,我为了创作长篇纪实文学《海上温州》,还与汪老有过一次长聊。
汪老说:“我家桐桥村位于洞头岛的东北面。1949年解放军为了全面解放洞头列岛,登岛时就到过我家,他们来时喝了我烧的水,我家没有大米,正是冬天,有埋在地里的番薯种,挖出来烧给士兵吃。”1952年1月,解放军攻打棺材岙时,部队官兵大多驻守在桐桥村。14日拂晓,一批批的伤员从棺材岙运送过来,在汪月霞和邻居家门口或坐或躺,流着鲜血,她一镬一镬地给部队烧水。15日,解放军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终于打下了棺材岙,洞头解放了。
解放后,驻岛部队官兵分散住到村民家里,军民关系就像家人一样。当时社会治安较乱,大家的警惕性高。1955年,北沙乡成立人武部,建立民兵连,桐桥村成立了女民兵排,汪月霞当排长。女民兵经过艰苦的训练,学会打枪,还帮助战士洗衣服、种地、养猪,有时还出海打渔。1958年,汪月霞加入了共产党。
1959年5月,在虎头屿打防空洞的战士断水多天。当时,海面上连续刮了好几天大风,交通中断,汪月霞接到了送水任务,她带着女民兵驾着小舢板,迎着7级风浪,载着一桶桶淡水,驶向虎头屿。虎头屿是无人居住的荒岛,在山脊上只能匐匍而行,她们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把一桶桶淡水送到战士面前。
1960年4月,汪月霞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发言台上,她脱稿讲了洞头的军民联防,整整一个小时,引起轰动,会后被记者围着采访到深夜。经南京军区首肯,回到洞头后,汪月霞着手建连工作。1960年的6月,北沙女子民兵连成立,后改称洞头女子民兵连,汪月霞任连长。
女民兵们训练、生产、演出、政治学习、夜校扫盲,还要经常参加射击表演,很是辛苦,但女子连的每个战士都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女子连也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民兵,艰难而光荣地走到了今天。
让汪老念念不忘的,还有电影《海霞》。据汪老回忆,1963年,在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工作的黎汝清奉命前往洞头6连担任代理辅导员,深入了解女子民兵连的发展历程,创作长篇小说。一年后,黎汝清完成了10余万字的《海岛女民兵》,讲述渔家女李海霞在党的哺育下,与渔霸陈占鳌、潜伏敌特刘阿太等敌人进行艰苦斗争,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女战士。小说发表在杂志上,很快单行本出版,还被改编成连环画,在国内风靡一时。导演谢铁骊读到了小说,改写成电影剧本《海霞》,交给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海霞》在全国公映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
往事依稀如昨,经过汪老的回忆,鲜活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小时候听过解放洞头和民兵海霞的红色事迹,学生时代看过有关书籍,现在又聆听了她的讲述,像重读这些不寻常的故事,又是别样的体验,这里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鼓舞人,激励人。
洞头“外载海洋、内资三江(瓯江、飞云江、鳌江)”,是浙南门户、海防前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洞头,“海霞精神”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汪月霞这个名字,成为洞头的一张金名片,也是“海霞精神”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