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棵朴树下大口呼吸
说到对一座城市的守护,总会想到很多人,很多行业。
无意中,我们会忽略人以外的力量,比如山,比如水,比如花,比如草,比如朴树。
我没想到,有一种树,叫朴树。
更没想到,朴树的使命是对一座城市进行守护。
遇见它时,正行走在日照滨海国家森林公园内。作家庞余亮认真地指着一棵树说,“一定要记住这种树。”
细看眼前的树,外形颜色都很朴素,无任何奇特之处。不解间听到他说它的名字叫“朴树”。
朴树?反复确认几次后,他肯定地说,就是这两个字。说着随手摘下几片叶子,上面还带着几棵绿豆般大小的果子,与叶子同为绿色,以至于挂在叶片间极不醒目。世间怎么竟然有朴树这样名字的树?细看,它的叶子呈细长的椭圆形,表面布满一层密集的绒毛,由叶尖向叶根触摸的时候,有一种极大的阻力。茎杆也是,由上而下逆着摸下来会刺手。
带刺的朴树啊!
有了解的人说,朴树是一种吉祥树。在南方地区,人们会与榉树一起,分别种在房前屋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前榉后朴的谐音是“前举后仆”,寓意家中有人高中举人,后面有仆人跟随侍奉。
这个美好的习俗,注定朴树与榉树会成为文人喜欢的两种树。我是北方人,对榉树也极陌生,但一听名字就觉得它应该是一种树。但朴树不同。问过身边几个有南有北的同行者,大家几乎与我一样,对朴树这个树种闻所未闻。
当即就查,发现朴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树,它的历史至少超过3000年。
看,《诗经》中早已有它惊鸿的身影,“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诗中的棫朴,说的就是朴树。读到诗中第一句,突然就想到南方人的美好愿望——骄傲的举人在前,贴心的仆人紧紧跟随的场景。当然,诗中不是简单描写一个举人,而是辟王。郑玄笺对“辟王”的解释是“周文王”; 庄严威风的周文王身后,跟随的也不是普通的仆人,而是一众气势威武的群臣。
这通篇赞美周文王的诗篇,却由朴素的朴树开头。砍掉茂盛的朴树,可作祭柴烧。
祭柴,是何意?为何是朴树?原来,我国最早的祭祀仪式就是柴祭。《说文》中有记载,“祡,烧祡燎以祭天神。”祡,就是柴。当时祭天,是通过焚烧木柴,依托燃烧出的烟气向天神传达敬畏与爱意。
既然是通过燃烧的烟气向天神传达心意,那么对木柴的选择一定有着极高的标准。木柴燃烧,烟气缓缓而上,敲开天神之门!这神圣的职责,岂是普通木柴能胜任?一轮又一轮筛选之后,朴树荣耀入选。
一种树,已经不再是树的身份。当它奔赴火海,并非死亡,而是涅槃重生,以烟气的形式连通仙界。
何其庄重,何其神圣!
也因此,诗中才会把茂盛的朴树喻为文王身边的仪仗队。
这不起眼的朴树!这被多少人忽略了的朴树啊!
朴树在日照这座海滨城市,随处可见,而且是当地的名树,备受重视。听说,日照五莲县某个村庄有一棵朴树,已经超过400年。当地人说,这树护佑过刘墉的成长。关于刘墉的籍贯,说法不一,但其中一种就是山东,有说他当年跟着叔叔们来到日照,就生活在这棵朴树下。刘墉到底是不是日照人,并不重要,这棵朴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却毋庸置疑。
随着祭祀文化的发展,柴祭退出舞台,这样的朴树,便一路活过几百年。
在海水与太阳同样耀眼的日照,或许大多数人已经不了解朴树曾经的功勋之路。但我相信,一种树选择了一片土地,必然是一场双向奔赴。
从远古祭坛走下的朴树,在植物学上属蔷薇目,大麻科。大麻科又分为九个属,朴树属于其中之一——朴属。
但凡植物,大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朴树也是,可消肿止痛,治疗烫伤、感冒与荨麻珍;木材不仅能制作家具,还能做人造棉与人造纤维,想必这也是当初其燃烧后的烟气可通往天国的原因。作为园林家族的重要成员,它常被用作景观树与行道树。
想像一下,春天来临,朴树绽放出一树一树黄绿色花瓣,点燃一座城市的生机;炎热夏季,树叶发出无限张力,遮天蔽日种下一片阴凉;秋风袭来,树叶泛出金黄,点缀出最动人的色泽;冬日雪落,其遒劲的的枝桠冲破严寒,将苍凉与风骨写向天空。
朴树,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极强的抗毒性与吸粉尘能力。
朴树,竟是人类的清洁树。
这样平凡的一种树,却对二氧化硫、氯气等多种有毒气体都有抗拒能力,对粉尘有较强的吸滞能力。也因此,朴树常被用于城市、工矿区,以及作为河网区的防风固堤树种。
瞬间就对朴树肃然起敬,它们打开呼吸道,将毒气吸入自己的身体,之后转化,变成氧气送给一座又一座城市,送给一代又一代人类。
朴树奔赴一座又一座城市,一处又一处环境恶劣之所,竟然是责任的驱使。
无私的朴树,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胸怀与气魄,洁净着一座又一座城市。
突然想到朴树最初被选做祭柴,或许还因为它燃烧出的烟气较其他树木更为清洁吧?
阵容强大的朴树分列道路两旁,瞬间又想到《诗经》中那句“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岁月流转,从古代到今天,从乡村到城市,朴树的担当从来没有消减。
眼前突然又出现一棵朴树,我竟然自己辨认出它。靠近它,不想说什么,只站在它的下面,大口呼吸。
【作家简介:蒋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副主席,太行干部学院兼职教师,《映像》杂志执行主编。著有《阳光下的蜀葵》《重回1937》《再回1949》等作品。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等,连续三届获“长江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