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萍:刘庆邦用一生做准备的现实主义力作
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那么一位在童年少年时,有过残酷饥饿贫困经历的七旬老人,一位著作等身、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对饥饿贫困、乡村脱贫有着怎样深切的理解?对消除贫困有着怎样的期待?对于富足安康的生活又心怀怎样的热忱呢?著名作家刘庆邦以最新长篇力作《花灯调》给出了他的回答。刘庆邦早年经历过极度贫困,吃过从水里捞出来的杂草,啃过榆树皮柿树皮,所以更能明白消除贫困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会成果的来之不易。70多岁高龄的他来到小说原型地,寻找原型人物当年在田间高山中的足迹,走访农户搜集素材,沉浸式地体验当地生活。然后从当年的夏天写到来年立春,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为书中的人物故事感动得泪眼婆娑,即便在发烧头疼嗓子疼的情况下也依然笔耕不辍,这一切凭借的是对写作的热爱,对主人公的喜爱,对扎根农村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敬爱。用他的话说,他从刚记事的时候就在为这本书做准备。当然当初的准备,不是文字语言艺术和技巧上的准备,而是饥饿的准备,生活的准备,人生的准备,生命的准备。“我准备了大半辈子,酝酿了几十年,终于把这本书写了出来。”《花灯调》——刘庆邦用一生做准备的现实主义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