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人间百态,漫步笔端旅程—— “在文学中重构世界”主题沙龙举办
6月29日,由首都图书馆·北京城市图书馆主办,中国作协全民阅读推广办公室、北京元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在文学中重构世界,与作家探讨一百种人生”阅读分享会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知名作家梁晓声、周晓枫,词曲作家蒋建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晓娅,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七编辑中心主任陈红,首都图书馆党委书记许博等出席活动。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主持分享会。近500位读者在活动现场聆听与会嘉宾畅谈作品中的人生百态。
分享会现场
活动现场
分享会现场,与会嘉宾们围绕作家的个人经历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全球化背景下的写作、经典阅读的当代意义等问题,与主持人进行讨论,与读者分享自己的观点与思考。
关于文学阅读过程中的“误读”与“异读”,梁晓声说,“我认为有些书我们是在误读,或者并没有全面的认识到作者的意思”,面对如《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经典作品,他认为社会上的某些解读有些片面,“人们过于强调《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大海做抗争的一面,而忽略了文中老人与孩子之间温情的一面。”如果读者能够捕捉其中大量的细腻描写,重新解读作品,则会发现作品中人物的另一种人生。
“作家划亮一只火柴,是为了照亮自己,还是为别人照亮这个世界”,关于作家的自我体认,梁晓声表示,“我更习惯以社会观察的角度来帮助读者洞察作品背后的故事”。但同时他也认为,作家能怀抱初心,真诚地面对读者才是最重要的。出版有散文集《巨鲸歌唱》,童话《小翅膀》《星鱼》的作家周晓枫,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作家划一根火柴,可以为自己和他人驱散寒冷,照亮前行的路,我想这样也是好的。”她认为,好的作品本来就可以有多种解读,正如好的写作,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会上,她讲述了自己对童话题材的认知,从最开始的轻视,到重新认知童话中闪光的想象力、表达力,不同的阅读体验,不同的阅读心境,真切地影响到她人生的抉择和轨迹。
“阅读可以让我们带着光去生活。”以诗歌研究见长的孙晓娅,更加强调阅读是作者的内生动力,正如她所说“阅读的感知力尤为重要,今天的读者更应该了解文本的细节,打开文学的丰富性。”今天出现误读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当代的读者是否还有从文学作品中“感知幸福”的能力。而相比获得幸福感,蒋建伟则更多的将阅读的视角转向“感知悲痛”。“其实人生本就是悲喜交加的,今天我们更多的关注于快乐、愉悦的体验,而忘记关注痛苦。”他表示,阅读更重要的是令我们学会“化苦为乐”。陈红讲述了她从语文老师到文学编辑的职业身份转变过程中,与阅读结下的不解之缘,“当我从事文学编辑的那刻起,我就要求自己不断地阅读,不断地与智慧打交道。”她从阅读中认识自我,阅读也为她的开启了另一种人生。
“在创作过程中,各位的灵感通常来自哪里?”“文学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哪些关联?”“ 如何规避写作中‘自我感动’的陷阱?”在现场互动环节中,台下读者更是纷纷向嘉宾提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其中不乏有关文学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细节问题,希望现场嘉宾答疑解惑,又或者关注文学在跨艺术领域中扮演的角色,现场嘉宾都根据自身的实践经历展开回答,同读者朋友们开启了一场“笔端的旅程”。
会上,李晓东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首都图书馆捐赠了相关图书。
活动主办方表示,参与本次座谈会的读者还可在会后登陆“首都图书馆终身阅读平台”,在书城首页找到组队共读活动模块,创建或加入阅读小队,与队友共同开始阅读,分享阅读心得。与会嘉宾更将与观众一起加入线上读书会,畅谈文学,共同阅读。“终身阅读平台”是首都图书馆推出的面向全市读者使用的数字资源平台,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流的数字阅读资源和阅读活动。平台聚焦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阅读与生活,为广大读者精选1000种图书。现已成为一个覆盖社会大众的阅读指南。
扫码了解首都图书馆“终身阅读平台”
活动结束后,现场观众与作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