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屈原的福
1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别名和曾用名很多,除了“端阳节”之外还有“午日节”“五月节”“中天节”和“五月女儿节”,而北方的老百姓则亲切地称它“粽子节”。
追源溯本,端午节原是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日子。如此隆重且经年不衰地纪念屈原,并不在于他是楚国的一名官员,更重要的,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楚辞《天问》《离骚》《九歌》等等,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件件光芒四射的瑰宝,他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千古流传,成为文化人操守的楷模。屈原诗中传递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国家前途命运担忧的伟大情操,受到了历代人的景仰。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在众多文化人眼里,包括在我的心目中,始终认为这是一个诗人的节日。即便是在今天,许多城市会在这一天举办端阳诗会,直接称端午为“诗歌节”。
端午节在民间更有不尽相同的风俗,如系端午索、戴艾叶和五毒灵符,有的地方在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的这些天里,家家都会精心地打扮自家的小闺女,故而俗称“女儿节”。
我的故乡在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人们是一定要出去踏青的。斯时凌晨,天还未亮,便早早地结伴到江边去踏青了,在那里采些艾蒿、野花、青草回来。这一天的早市尤为热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卖五彩线、卖葫芦、卖鲜花、卖小笤帚的小贩络绎不绝。更有各样的风味小吃招徕顾客。踏青回到家后,母亲会用艾蒿水煮鸡蛋给儿女们吃,嘱咐孩子们用艾蒿水洗脸洗手,以为祛病者也。还将孩子们采来的青草铺在地板上。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母亲照例将一束艾蒿悬挂于门上,以之避邪。母亲还将五彩丝线系在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手腕和脚踝上。这样的风俗说起来,中国古代就崇敬五色,视五色为吉祥色。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敬五色民俗云,凡戴五色线的儿童能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母亲给我们系五彩线时,事先特别嘱咐孩子禁忌开口说话,并叮嘱五色线不可随意扯断或者丢弃,只有到了夏季的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的时候,再将其抛到河中。将五色线扔到河里,意思是让河水将瘟疫和疾病一块儿冲走,以此保小孩子的安康。
端午节自然少不了吃粽子。“粽”本作“糉”,《说文新·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是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的,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再煮熟吃。晋代以后,端午食粽已成国之风俗了。而我们寻常百姓家则是将粽子做成三角形,称“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人家最多,意思是家里读书的孩子吃了以后可以早中状元。听说古时的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要吃枣粽的。至今在学生升学考试的早晨,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在南方,过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风习。所谓“五黄”,是由黄瓜、黄鳝、咸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同时还要喝一点雄黄酒。这一天更隆重的内容则是民间的划龙舟比赛了。这一风俗原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古时的楚国人听说贤臣屈原投江了,于是人们划船追赶去拯救他,可一直追至洞庭湖仍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民间便以划龙舟以纪念他。我的家乡每年的端午节都有划龙舟的比赛。届时,江之两岸观者如潮,彩旗猎猎,万众为龙舟比赛摇旗呐喊,加油助威。
到了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我照例要找出屈子的《天问》,并高声诵读:“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以示景仰,以表缅怀之情,亦含有自家反省检讨之意,检讨自家笔下的文章是否出自内心,关乎民愿。
我也常在端午节到乡下去走一走。乡下的端午节在我的心里其节日气氛更浓,也更淳朴。无论是人们的心情,还是香火鼎盛的庙会,也无论是纯粹农家风格的小吃,总是让人心醉陶然,胸怀古风。
2
端午节的凌晨,县城里的人就倾县出动了,全都奔郊区去踏青,三五成群走路的,开小四轮子的,骑摩托车驮人的,总之路上全都是踏青的人。这一路上,卖粽子的、卖肉包子的、卖茶鸡蛋的、卖葫芦的、卖烤羊肉串儿的,络绎不绝。恰好这一天正赶上“国家集”,就更加热闹了。我问老秦,什么叫国家集?他说,咱们镇政府办的集就叫国家集。
到了郊外,已有不少人在那里采艾蒿了。老秦长叹道,今年旱哪,多长时间没下雨啦。雨好草就好,那在牧场上野餐才舒坦哪……
老秦说得不错,纤细的小艾蒿长得像碳素笔那么高。老秦说要是往年,这艾蒿得没膝。我说那也得采啊,采艾蒿不是可以避邪嘛。这也是咱们起五更爬半夜要干的重大项目啊。
为了踩到更好的艾蒿,一行人徒步向纵深地带前进,过了一个慢坡,又是一个土坝,仍然没有理想的艾蒿。继续向前面找。总算找到了一块儿理想的艾蒿地。虽然采得不多,但人手一小把,手手不空,就算可以。老秦说,艾蒿还可以做鱼汤,非常好喝。我说,我喝过,达斡尔人管这种汤叫什么来着?想不起来了。喝是好喝,搁点盐,搁点味素。不过初次喝容易拉肚子。老秦说,艾蒿就是管泄的,上次省里来了一位领导,上火了,吃啥药都不好使。我就出去给他薅了一把艾蒿,煮汤让他喝了两大碗,都窜虚脱了。老秦说艾蒿还可以炸丸子,清香味儿。说得我们直咽口水。
这一路老秦手不拾闲,不经意往大坑下的毛树窠子里丢了一个枯树枝,没想到惊起一只野鸭子,这只野鸭子箭似地斜飞上天跑了。大伙儿全都愣住了。老秦说,这里肯定有野鸭子窝。于是,大家下到大坑里找。果然,在一个小树毛子旁边发现了一个野鸭子窝。窝垒得十分精致,干草和鸭毛围着一圈儿,里面整整齐齐摆着12个鸭蛋。老秦用手一摸,仰着脸说,马上就要出小鸭子了。说完,冲我神秘地一笑。我明白他的意思,附和地说,是啊,马上就要生出小野鸭子了。大家蹲下来都用手摸了摸,然后小心地把野鸭蛋放回原处。无论如何,过端午节,大家的灵魂都得像屈原一样透明才行。而且大家都觉得这个端午节过得值,还能看到野鸭蛋。太棒了。老秦说,我在这儿住这么多年了,也没看见过几回。当地的朋友说,就是生态好啦。大家觉得他的话非常有道理。
正聊着呢,外面风向变了,刮上东北风了。有道是,东北风,雨太公。旋即下起了大雨。当地的那位朋友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要是过了五月十三,那苗就全完了。看着没有,这是托屈原的福啊。
我说,下得好哇。这样一来,老百姓的日子更好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