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文学》2024年第5期|凸凹:龙头寻踪记
一
眉州三苏一生出蜀三次,返蜀两次。五次的出入蜀中,四次陆路,只有第二次出蜀,走的水路。
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
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
——苏洵《初发嘉州》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
……
——苏轼《初发嘉州》
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
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
览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
……
——苏辙《初发嘉州》
北宋嘉祐四年冬天,苏洵携二子从眉州东门码头上船,顺岷江南下,经平羌小三峡,过乐山而去。一路上,父子三人,“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弈饮酒”(苏轼《南行前集序》)。你唱我和,写下百余篇诗文,结集为《南行集》。上文所引同题诗《初发嘉州》,便是此行的最初表达。
坐落在龙泉山脉西麓的汉阳古镇,是岷水进入平羌小三峡的入口镇。平羌小三峡上下游,分别对应青神中岩和乐山大佛,相距不远,升帆可望。
行走龙泉山寻龙头,从北向南,一路寻过来,现在,该去顶高山了。因小三峡介于汉阳古镇与顶高山之间,又有踏勘价值,就先导了小三峡的航。
一路开过去,就到了岷江西岸一个没有工作人员的路亭前。左前方路边,一棵分有三杈的树旁,竖有一碑,上书三个很治愈的魏碑大字:犁头峡。显然,此处正是小三峡之一峡。
因为做过功课,知道峡口外西岸为悦来场。其址位于小三峡门户,是一处重要的关口。故,元代设峰门水站,明代设峰门水驿。岷江沿悦来镇东部边缘过境,自北向南蜿蜒流经犁头湾、鱼窝、港石坎、道铧、龙门、荔枝湾等村,镇境内长20多公里。
平羌小三峡得名,乃因峡区这一段的岷江在当地叫平羌江。北周置有平羌郡治,治所在今乐山城。平羌小三峡,又称嘉州小三峡、嘉定峡、汉嘉小三峡。北周前称熊耳峡,唐代称外江三峡,宋时称湖襄峡,明朝始称平羌三峡。因此峡是岷江成乐段的重要咽喉要道,故有“蜀江第一峡”美誉。明代曹学佺就曾在《蜀中名胜记》中说:“蜀江至此,始有峡之称。”小三峡自上而下,始于岷江东西两岸汉阳镇与悦来镇夹持的交界处,止于乐山板桥古村。
我急于近身峡区。
路障栏杆右侧有摄像头,下立字牌:当前站台:鱼窝。观光车行经路线(往返):鱼窝—辜山—毛码头—石鸭子—母猪石—道铧村村委会。
过了路亭,又有了路侧纵向护栏,天蓝色,阳光下兀自闪光。面前的车道很漂亮,一看就是景区景观道。
刚开十来米,犁头峡、背峨峡便从峡底飞起,一后一前扎进我的眼睛。忙将车靠在护栏一侧,身子一斜,冲出车外。
拿眼望了上游,又望下游,上下都不能望太远,都有山谷挡道,水过,眼不能过。太美了!怎么说呢,这美那美,真正的美,还是大自然的美。
从悦来场至鱼窝的犁头峡,长约2000米。其水,一开始就使出腾挪大法,左左右右而来。先是出汉阳古镇东,抵阚山脚下,被阻,又折西而行。此峡左岸为较平缓的汉阳坝阶地,右岸山崖如刀劈斧削的雕塑作品,怎么看怎么有。
沿途岷江清澈发蓝,几与两岸草木的青绿混为一谈。河道窄平处,就似下游筑了拦河坝,水多且深,速如静止。河道宽陡处,水流分叉而行,湍急,翻卷白浪,在河道卵石和滩涂间曲曲弯弯穿梭,可着劲儿找机会合流。总之,水量没有想象的大,也没在江中看见船只,古代的场景只有在古人的文字中去想象了。
东岸可以自主深度游。我见三处河滩有帐篷营地,各架有十多顶帐篷。一些男女老少,在那儿吹峡风,戏水,打牌,摆龙门阵,整烧烤……不亦乐乎。他们把啤酒泡在流水中冰镇。
从鱼窝至毛码头为背峨峡,长2000多米,宽100米左右。岷江流过犁头峡,至背峨峡峡口时,再次转向东。此湾山崖一线,垂直背向峨眉山方向,故名背峨峡,又称飞蛾峡。此处山顶,是一个只有耳朵、尚未凿打完工的唐代大佛头,谓平羌大佛。西岸天公山有观音岩,岩上有观音龛,题壁字为“芙蓉关江,嘉阳风水”。与观音岩相对,东岸是十八罗汉山,其得名与山崖上有不少形似罗汉的凸石有关。两岸相对,因有“十八罗汉拜观音”一景。民间称峡谷下面的石洞为鱼窝,那里出产最好的江团。沿途还有七里洞、小瀑布等景致。
进入中峡不久,路边的行道树是清一色的鱼尾葵。其摇曳生姿在左上方,让我有一种在水中开车的恍惚。
接下来,就是下峡平羌峡,从毛码头至板桥,长4000米。冬天枯水季,峡底河道冰川遗迹会显露出来,一条条、一节节的石埂,如一大群鸭子,当地人称石鸭子。右岸,一座长度近30米的巨型“石棺材”顺江平搁。所谓“石棺材”是古人将突出的石壁凿成一个斜面,在船上看就像棺材侧面的大飞翘。左岸不远处是老鹰岩。老鹰岩下游,有一滩乱石,江水淹一半时如老母猪率一群小猪临水前行,谓母猪石。过母猪石,岷江出峡,摊开来,顺龙泉山东岸继续向前。一过大佛脚下,即为纳汇青衣江的大渡河,宽宽松松奔长江而去。
峡口东岸,是著名的板桥古村。古代在此处先后设有清溪驿、平羌驿,电影《神秘的大佛》《峨眉飞盗》曾在村落街巷选景拍摄。岷江西岸,有一大石,传说李白在此钓过鱼,故名李白钓鱼台。
有人将龙泉山脉南段收尾处定为板桥,依据是过了平羌小三峡,山脉就算断脉了。果真如此的话,那条自峡口持续不断,以岷江东侧堤岸之身形,将岷江护送至乐山大佛、乌尤寺一线的山脉,是什么呢?
自驾,独闯,逆行,一路游侠一般游峡过来,终于到了景观道终点——母猪石。出路障栏杆,右手边是一个不小的停车场,名叫下峡平羌峡停车场。游客的车从乐山方向来,泊车,购票,上观光车游览小三峡至鱼窝,先逆水而上,后顺水而下。
二
导了顶高山的航,就上了乐山去青神的大路,然后到了一座古旧单薄的小石桥边。
目测桥宽不足两米,长不足十米,且年久失修。桥那头是荒草半掩的山坡小道。导航令我上桥开过去,我没有,而是继续前行。没走多远,导航就让我掉头过小桥。顶高山太白亭,不说是一个景区,至少是一处景点吧,去见它的路怎会如此破败、荒芜、危险?无奈,我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让车身擦着桥栏开了过去。
上山的路,陡坡,急弯,窄得别说会车,能够正常开就不错了。最怕前方来车,还好没来。也怕下雨湿滑,还好没下。半山腰出现了几处农宅,还有一处太白亭路牌。
再往上,路愈发陡峭,但宽了点儿,不再担心会车。很快,到了一个三岔口。向右边下坡,沿岔路开去,百十米后,没有任何过渡与征兆,水泥车道直接变成了林中贴砖人行道。下车,正欲步行向前,山上似有嗡嗡机鸣声,一仰头,却见左侧山顶矗立着一座高高的金属塔架,旁边还有貌似军用造型的白色建筑。周遭干干净净,覆盖山体的基本就一种植物——棕叶狗尾巴草。我一惊,有一种误入神秘禁区或外星人地盘的恐惧。好在有三位陪伴者,一个人心里肯定发虚。走的依然是下坡路。几十百把米后,桉、松、柏枝丫的光斑间,见到亭顶琉璃瓦和飞檐。再走,是从右至左黄庭坚手书的“太白亭”三个金色大字。再走,亭柱尽现。
我们走的方位与路线,属于太白亭的后山。
穿过亭子,到了亭前,一个铺了滤水砖、安了石护栏的小广场上。有一条跟后山林中路规制相同的路,从山下爬上来,与小广场连在一起。想来,这才是谒见太白亭的正道。我们没走正道,不是不想走,是导航使了坏。不敬与尴尬,只能用“不知者不为过”来开脱和释怀了。
广场上,除了亭子本身,亭下左侧的一通诗碑是最抢眼也是唯一的观光小品。诗碑黑底白字,镌刻着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末有“山谷道人庭坚书”字样。
绕亭观览,才发现诗碑后边刻有《太白亭记》。亭记说,李白曾在平羌小三峡地区饮酒题诗。又说,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梁慧星教授实地考证,宋代黄庭坚曾在锦江山中建有太白亭。此太白亭,即是对锦江山原亭的复原。
为感觉李白的感觉,我贴着广场护栏,探出身子伸出脖子,拼命张望诗中的场景。正前方远处是峨眉山,山下正前和右侧是乐山城,顺着山下岷江可达渝州。左侧被茂密的林木遮掩。于是出广场,从上山的步道至一开阔处望出去,就望到了平羌小三峡和清溪驿。一切尽收眼中,只缺秋夜、月亮、舟楫、美酒和远方友人了。
此山能成为乐山市市中区对周遭物事一览无余的最佳观景平台,盖因位置和海拔优势。顶高山又名锦江山,地处悦来镇龙门村,海拔588米。它是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平原流域,以乐山城区为中心周遭最高的山峰。
太白亭后面左侧,还有一碑,一面刻杜甫诗《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内有“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句),一面刻建亭及捐款者情况。
李白《峨眉山月歌》,同代和后世诗人多有追捧,以诗含平羌小三峡为一大雅事。杜甫宿峡口清溪驿写有《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岑参《初至犍为作》中有“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句。苏轼《送张嘉州》吟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陆游就多了,《夜行至平羌憩大悲院》《离嘉州宿平羌》《平羌道中望峨眉山慨然有作》等诗中,皆有平羌。“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是清代张问陶在《嘉定舟中》里写的。
这是“五一”黄金周,乐山景区游人爆棚,城区旅店客满,但顶高山上太白亭中,我或许是唯一的游客——三位同伴属陪同性质。
作别太白亭,原路返至泊车处。倒车至一“天坑”模样的地方,左一下右一下,一阵折腾,大汗淋漓,好不容易将车从窄道上掉了头。开至三岔口后,左下右上,犹豫了一下,还是向右转了方向盘。差一步就到顶高山的顶了,千辛万苦上来,放弃太不像话。
刚起步,右边出现一岔道。岔道尽头,一二十米处,是一个关闭了的铁栅栏大门,门外一侧搁有一台暗红色摩托车。决定将车停这里,沿主道步行到顶。刚下车,低沉的电鸣声中一道高亢的声音倏地响起,凌空传来。定睛一看,大门处,隔着铁栅栏,一条黄狗左右扑跃,杀气腾腾,狂吠不休。大门左侧,白底黑字吊牌显示此地是“四川省广播电视局703台”。沿主道上行二三十米,右侧,又有一大门,敞着,门里边靠房墙搁有一辆黑色摩托车。大门右侧门柱佩一铜牌,上有“乐山广播电视台顶高山发射站”字样。两站安营扎寨,盘坐顶高山顶,一道一字也无的高墙,将其围合其中。从外面看进去,能看见多幢两层楼的建筑、建筑上的锅盖天线和几个拔地而起的高高矮矮的发射塔架。从到来到离去,没见着一个人影,仿佛围墙内是一座空无一人的城堡,顶高山是一座空山。
无疑,登高四望的最佳点位,在响着嗡嗡电鸣声、闲人免进的城堡里面。
于是左转,背离城堡,踩着一小块荒地,到了不远处的山崖边。
幸好登了顶。地望不错,真是一个观览乐山城池、岷江和平羌小三峡的好地儿!再好,要么入城堡,要么乘飞机上天。我看过航拍的小三峡照片,别说,其形还真像一只熊耳,难怪小三峡古有熊耳峡之名。
想到太白亭的亭址亭基,不禁心有戚戚焉。据说,最初是要在黄庭坚所建太白亭原址上建的,因有滑坡隐患,方才另择新址。
奔波一天,朝霞已成夕阳。决定下山。到得岷江西岸的临江路上,发现竟是找上山路时经过的地方——荔枝湾村。
乐山当地人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荔枝,其地理标识原产地就在荔枝湾。该村现有千年古荔枝树12株,均以“官荔枝”名挂牌保护,百年以上荔枝树429株。邻平羌小三峡出口的荔枝湾,前临岷江,背靠顶高山,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有留迹。苏辙《奉同子瞻荔支叹》中有“蜀中荔支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句。陆游《登荔枝楼》云:“平羌江水接天流,凉入帘栊已似秋……公事无多厨酿美,此身不负负嘉州。”郭沫若在《忆嘉州》中写道:“海棠香国荔枝湾,苏子当年寓此间。”
故人送我东来时,
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
犹作江南未归客。
江南春尽水如天,
肠断西湖春水船。
想见青衣江畔路,
白鱼紫笋不论钱。
……
这是苏轼的《寄蔡子华》。
海拔362米的荔枝湾,悦来镇最低矮的地方,却有着四百里龙泉山脉最高远、最香甜的味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是苏东坡的最爱,也是我的最爱。
三
寻龙泉山脉龙头,之所以专门来顶高山,之所以能站在山顶远望,得益于乐山人氏的推荐。
龙泉山脉是岷江和沱江的分水岭,起于绵阳市安州区,止于乐山市市中区,这是一个权威说法,大家都知道,都在引用。可我想进一步知道,它起止于安州和乐山的具体什么位置,于是求教了许多人,但没人说得清。“五一”前夕,乐山诗友罗国雄告诉我,毕业于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乐山著名文史专家唐长寿说具体止于乐山哪里他也不知道,但他觉得可能在市中区顶高山一带。顶高山是龙泉山南向余脉的一部分,且是最显著、最鲜明的一部分。
乐山市市中区的山水格局是:岷江由北向南贯穿区境中部,岷江的支流青衣江、大渡河、峨眉河、临江河、泥溪河、凌云河从东西两侧汇流于区境。西南边缘有峨眉山余脉环绕,龙泉山脉南端尾部从北部进入区境。区境内地貌主要特征为以岷江为分界线,将市中区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站在顶高山,根据资料和实地踏勘,我就龙泉山脉南段具体范围界定划线,抛出个人意见:
正如将龙泉山脉分为中段、北段、南段却永远无法将公认的分界线精确到一里内、一米内一样,我们也注定无法将其起始点位精确到一里内、一米内。大写意的山河,以山河的大写意为始终,从不服从标尺的精密框定。
先说东西向。
南段东麓地区边界,从南至北,大致被茫溪河(上游东源殷家河段),G4216蓉丽高速、S40广洪高速、S4成宜昭三条高速公路和沱江圈划。南段西麓地区,主要以岷江为界河,位于岷江东岸(左岸)——只有平羌小三峡之悦来镇、乐山市市中区绿心公园两处支脉,被岷江切断而留在西岸。
再说南北向。
南段北起于G4202(成都绕城高速公路)、成都新津东部,经成都双流、天府新区,眉山市彭山、东坡、仁寿、青神,南止于乐山市井研、市中区和五通桥区。南段之南余脉,岷江以西部分倾没在西来的青衣江和大渡河中,岷江以东部分倾没于茫溪河(中下游段)中。
按照以上地域范围界定,乐山市市中区所辖悦来、绿心、剑峰、大佛、白马,五通桥区金山、竹根等街镇乡,皆属龙泉山南段余脉支脉地区。凌云山、乌尤山等名山也在其间,而乐山大佛,则可喻为六百里龙泉山脉的龙头——伸入茫溪河的余脉是其龙角、龙须。
一条长龙,从安州地界乍然现身,由北向南,游弋蜿蜒,隆脊龙泉驿,至乐山地界,复又隐于大地的苍茫,独把入世的古老画卷留赠人间。
凌云山,位于乐山市岷江东岸,濒临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作》写道:“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黄庭坚亦有诗作《凌云纪游》。
乐山大佛,位于凌云山栖鸾峰临江崖壁,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无愧为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唐以降,写大佛的名家甚多,陆游《谒凌云大像》、范成大《凌云九顶》都写到乐山大佛。我认为写得最到位的,是先锋诗人、移居龙泉山下二十余年的宋渠与其弟宋炜合写的长诗《大佛》:
谁也不知道空洞的眼眶怎样垒满了
石头
像一长串发霉的经文,一长串连珠倾听僧侣的布鞋
铺成蓬松的石阶蓬松地走来一长串微微散开的箴
言……
乐山大佛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开始修建。最初是为“杀水势”而建,借佛力镇水。修建到大佛肩部时,主持人海通和尚去世,工程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大佛修到膝盖时,续建主持人章仇兼琼出蜀履新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经三代工匠接力,历经九十年完工。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至少五次去凌云山看乐山大佛,绕大佛转圈。也远观过乌尤山,但从未登爬过。5月2日下午,从茫溪河汇入岷江处,我驱车向乌尤山驶来。
乌尤山的峰兀地出现,笔一样立在面前。沿青苔色的石梯盘旋上山,路陡地滑,气喘吁吁,但一路上都是观看林木、江景和闻听鸟啼的好心情。从乌尤坝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旧房区走来,仿佛一脚踏进仙境。经两处亭子,到了乌尤寺正觉禅林所在的广场后,我向更陡的石梯爬去,直至山顶。此处海拔444.24米,与山脚江面落差近百米。
凌云、乌尤、马鞍三山并立岷江东畔,统称青衣山。凌云山峙其右,马鞍山耸其左,因乌尤山居中,古称青衣中峰。乌尤山四面环水,与凌云山、马鞍山隔麻浩河相望。三山原本连为一体,为避洪水之害,战国末期蜀郡太守李冰,将其凿开分流,所凿之耳形溢洪道,即为麻浩河。“昔沫水自蒙山至南安西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为患。蜀郡太守李冰发卒,凿平溷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6《沫水》),这就是乌尤山又名“离堆”的出处。
乌尤山与凌云山及凌云山东岩连襟而立,俨然巨型睡佛,乌尤山正是佛头。山上有创建于唐代的乌尤寺,该寺原名正觉寺,今名系黄庭坚提议更改而成。寺内供奉着世界上唯一一尊乌尤菩萨。寺中有尔雅台,传为汉代文学家郭舍人注释《尔雅》的旧址。唐代岑参《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青衣谁开凿,独在水中央。浮舟一跻攀,侧径缘穹苍。”清代张船山《嘉定舟中作》有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
上山脚发软,下山脚打闪,平路脚板起茧茧。从弃车徒步,到上下乌尤山,脚又软又闪还险起新茧,便唤了电动三轮,过乌尤坝大桥,直达泊车处。车资20元,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