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邹元辉作品研讨暨长篇小说《远航》新书发布活动举行
来源:中国工人出版社 |   2024年05月17日10:42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现场

5月16日上午,由浙江省作家协会、中国石化作家协会指导,中国工人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工业的家国记忆与工业文学的时代情怀——邹元辉作品研讨暨长篇小说《远航》新书发布”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英杰、《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陈涛、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大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等专家出席活动。大家围绕邹元辉工业文学作品,对“工业文学如何承载家国记忆”“工业文学的专业意识与出圈尝试”“文学赋能工匠精神培育”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邹元辉创作的工业题材作品,近年形成了一个新时代“工业人写工业”文学样板。从创作聚焦当代中国石油化工领域创业史、改革史的长篇小说《历程》《涅槃》,到如今酝酿时空范畴更广、贯通性更强的《启航》《远航》等“中国石油化工史诗”系列作品,邹元辉始终在向中国工业史,特别是红色工业的伟大征程汲取丰沛养分。这些作品不但为时代立传,更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梁鸿鹰认为《远航》所展现的历史深度,不是单纯由时间跨度或地域广度决定,而是通过艺术画面真实反映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他指出小说中的人物终于回归到了人物自身,与历史环境和职业环境高度契合,避免了以往作品中人物脱离环境的情况。

何向阳指出可以将《远航》放置在改革开放后工人题材的文学序列中进行考察,强调了一线劳动者在国家发展中的贡献。“《远航》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可爱,具有复杂性,不是简单的脸谱化或符号化,而是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小说的语言平实朴素,避免了工业题材作品可能过于硬直的问题。”

杨英杰注意到了邹元辉在《远航》中对宁波和醉旁元蟹的描述,认为这体现了作者的乡愁和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他表达了对邹元辉未来作品的期待,希望有更多类似《远航》这样的作品能够打动读者,并走向海外。

陈涛表示,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其他行业,写作的核心都是写人,即通过人物来展现行业的特点和精神。他赞扬了邹元辉的写作方式,认为他能够诚实地写作,不注入过多的情感,而是通过真实的细节来塑造人物——真实性本身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塑造出既平凡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他提到邹元辉在《远航》中对李阿牛这一角色的描写,通过逐步展现其工作、生活和情感状态,使人物显得可信和可感。他强调了讲好故事的重要性,认为《远航》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即通过单纯而诚实的叙述来吸引读者。

刘大先观察到,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出现了新的工业文学浪潮,不同于以往聚焦于社会主义文化废墟或下岗工人的写作,而是开始对社会主义早期工业化运动进行回眸式写作。他认为《远航》可以归入这一新浪潮,聚焦于社会主义早期工业建设史和工厂生活史,体现了时代激情和人物的质朴美学。

丛治辰谈到,邹元辉作为一个老工业人,其作品在技术改革和专业性细节方面有独到之处,这些细节对小说品质有支撑性作用。他提到《远航》这部小说的结构看似流水帐,但实际上反映了工业人才在国家体系中的位置和历史进程。他高度评价小说中对时代大背景的交代,如鞍钢献交器材运动等,这些细节将工业置于历史脉络中。他还提到邹元辉在塑造人物方面的技巧,特别是丁浩和傅抱石这两个人物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他肯定了邹元辉处理历史阴面的手法,即通过细节暗示历史事件,展现了小说的艺术性和勇气。

中国作协会员、中石化作协副秘书长邹元辉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悟。他认为,心系家国与心念工人,既是过往中国工业文学最根本的积淀,也应该是当下中国工业文学最由衷的动机,更可由此出发,达成极具中国话语特色的、饱满的中国工业叙事。这也是他个人从事工业文学创作的基本信条——他想使亲历者“重返”工业历史现场,透过这些普通工业人的记忆,摹画中国工业成长的脚步,也在炼油炉冷却后,为后来者记下几分“火红年代”的热烈与纯真。

据介绍,邹元辉长篇新作《远航》系其创作的“中国石油化工史诗”系列第二部作品,延续第一部作品《启航》的写作方式,继续以“李阿牛”等工业战线“小人物”的亲历视野,回望中国工业夯地基、起高楼的百年发展史。《远航》将主要故事时空设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的延安与沈阳,讲述了“李阿牛”等人参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创业史”的工作生活经历,着重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立国”奋斗征程的筚路蓝缕。

《远航》  邹元辉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远航》 邹元辉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