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电视剧《哈尔滨一九四四》: 故事赢于角色 主题胜在信念
来源:文艺报 | 尹 鸿  2024年05月08日07:55

《哈尔滨一九四四》与《悬崖》等谍战剧相似,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东北“伪满洲国”的抗战后期。中共地下党、国民党中统和军统、日寇、伪满洲特务,多种敌我力量神出鬼没、你来我往,为全剧提供了斑驳陆离、错综复杂的谍战舞台。而该剧最关键的故事设定,则是宋卓文、宋卓武“孪生兄弟”的换位和错位,虽然这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当年经典谍战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金环与银环孪生姐妹的设计,但姐妹俩在这里被转换成了兄弟俩,一文一武形成鲜明对比;而最有勇气的设定则是将因为不满新世界的建立是基于对自己享有特权的旧世界粉碎之上、价值观扭曲的女性关雪,塑造成“冷艳十足、心若蛇蝎”的女特务头子,通过宋卓文、宋卓武与以关雪为代表的特务科之间的博弈,以及诸多更加复杂、暗流不断的势力交锋,去深刻呈现这一特殊时期东北这片土地在抗战历程中的重要历史意义。可以说,该剧融合吸收了经典谍战电影和成功谍战剧的创作经验,重组了一个独特的谍战设定:敌我博弈、双胞胎与特务科三人斗智,利用与反利用、借力打力与顺藤摸瓜,种种冲突混合交织,既有命悬一线的生死考验,又有不断试探和反试探的虚情假意,文武配合、软硬兼施,既有“铁肩担道义”的悲壮力量,也有细微之处见真章的历史语汇,从而成就了这部谍战剧独特的类型框架和叙事格局,在让观众牵肠挂肚的同时,也让电视剧正义光明必胜、邪恶落后必败的主题得以彰显和传达。

秦昊一人分别饰演的双胞胎宋卓文、宋卓武,人如其名,一个心机成熟、一个勇武胆大,是剧中最重要的推动性力量。完成任务、隐藏身份、保护同志、发现秘密,构成了四个主要的行为动机,其信念的核心和性格的核心都得到了生动塑造。而杨幂所饰演的关雪,兼具外貌“美”与内心“恶”的反差、外强与中干的混合、特务头子的硬与人性深处的软弱,从而使这一女性特务形象具有了独特艺术价值。虽然杨幂饰演该角色受到了过多的关注和争议,但实际上她是本剧重要的亮点之一,节奏、层次、爆发力、细节把控和性格的丰富性,都使这个假定性很强的“反面女性角色”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现,是谍战剧人物塑造的一次突破。

当然,谍战剧次要角色的设计,由于更加容易极致性和明确性,近年来往往成为剧中的出彩点。剧中,无论是张国强饰演的地下党钱崇礼,蒋奇明饰演的特务新人田小江,还是栾元晖饰演的胡彬、张子贤饰演的潘越等特务头子,甚至包括支一饰演的底层伪军崔安平,个个都性格鲜明、动机清晰、细节准确、行为统一,表演与角色融为一体,构成了电视剧的艺术底色,用他们的生动推动了剧中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水涨船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剧在叙事上紧密围绕隐藏、保护、锄奸、获取情报、反细菌战、配合抗日大局等重大事件,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翻山越岭、过关斩将,既有紧锣密鼓的疾风暴雨,又有丝丝入扣的严谨推理;既有针线密集的铺垫,又有出人意料的翻转。剧中,从关雪到胡彬、潘越,这些“敌方”反面人物,个个都非等闲之辈,业务精通、心狠手辣、老奸巨猾,即便是小哨长崔安平,也都是“机关算尽太聪明”。这种让敌人“强”起来的冲突模式,虽然大大增加了故事的推进门槛,提高了翻转难度,但正是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戏剧性冲突搭建,借用一种叠加的力量,显示出编剧与导演难能可贵的水准。虽然故事中的各种事件本身带有较强假定性,过于密集的“关口”未必无懈可击,但悬念和故事的展开过程却流畅、紧张、行云流水,显示了谍战剧最重要的优势: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悬念刺激和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高潮迭起。

制作上,《哈尔滨一九四四》也是谍战剧中的精品。各种人物服化道的年代造型,1940年代哈尔滨城市街道、警察局、特务科、洋餐厅、小饭馆的环境设计,昏暗紧张光影背景下的镜头张力,特别是张弛有致、节奏鲜明的视听语言,都既有谍战剧的风格特点,也有东北历史感的情景再现,体现了强烈、简洁、准确的审美表达。虽然某些严刑拷问的场面有些血腥,但也确实是对当时反动势力的猖獗残忍和疯狂反扑的一种呈现。同时,剧中许多生活细节的点缀以及张国强、秦昊这种戏骨演员的精确处理也为全剧增色不少。例如在小饭馆中的各种对话和动作细节,都是画龙点睛的艺术呈现,让全片在高能奔驰的节奏中具有了烟火人间的真实感。

《哈尔滨一九四四》一方面用一群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为观众提供了血雨腥风、生死搏斗的历史故事,另一方面也通过众多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牺牲和奋斗,创造了信念不死、肝胆相照的英雄传奇。剧中,关雪与卓文有一段对话,表明共产党为什么会“赢”,是因为共产党人不怕死,而不怕死的背后则是信念,是为了人民、为了属于人民的新中国那种伟大而坚定的信念。的确,从本剧中,观众不仅看到了一个紧张对峙、刀光剑影的谍战故事,也看到了一位位英雄的牺牲和一个个革命者的视死如归,他们既是这种信念的历史践行,也是“不忘初心”的一种现实重申,从而完成了主旋律价值的当代传递。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