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神话降临人间
来源:人民政协报 | 叶辛  2024年04月25日08:22

看到这篇小文的题目,读者会问,你这是否故弄玄虚。

我得答:不是。

多少年前,我知道贵州大山深处有这么一处地方,就有人问:你这讲的是神话故事吗?人间哪会有这种地方。

我把这里人们的生活形态和方式,写进了小说。还有读者对我说,你只不过是小说罢了,多半是你想象的吧。现实中哪会有这样的事。还是不相信。

故而我也没有必要对虚构的小说中写到的情形特意作出解释。

但是这篇小文,是要告诉读者诸君,传说中的神话(或者说人们感觉中是神话)确实降临到了人间。

这个地方叫巴(身+小)(读朗,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中,巴就是最小的意思)。

2015年,贵州省在12月底宣告,贵州的88个县、区、市统通通了高速公路。在此基础上,每个县又把公路修到了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村寨上。当地俗称“村村通油路”(意思是村村寨寨无论大小都修通了柏油公路)。

巴(身+小)这小小的苗族村寨,就是在这一基础上陡地出现在世人眼前的。

我在2023年最近一次走进巴(身+小),就是坐着面包车开进去的。

和我年轻时仗着身强力壮,翻山越岭爬得筋疲力尽走进巴(身+小),感觉完全是恍若隔世般的大不同。那时候,因为太不容易走进这个寨子,心里还真充满了神秘感。这种神秘包含着畏惧、好奇和内心中不断涌出的两个字:原始。

巴(身+小)属于今天的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猫营镇牛角井村巴(身+小)村民组。今天喜欢旅游和探险的小青年,开着自驾车,准确地打出了这个地址,就可以走进这一处曾经被人视作神话里才会出现的村寨。

地图上是找不到这个小小的苗族村寨的。在过去,她就是属于我小说中写到的:山也遥远、水也遥远、道路也是十分地遥远的一个村寨。不但外人不易抵达,就是周围团转的村寨,也很少有人到他们那里去。附近镇宁县城、紫云县城里有干部去了一趟巴(身+小)回来,逢人就会道:

“你知道我这几天去了哪儿?巴(身+小)。”

“啥子啥子?你去了巴(身+小)!快说说,寨子上的情况怎么样?是不是像人们传说的,有点儿神秘莫测?”

“那还用说。”去的人那神情仿佛他是到了一趟外国,喝一口水,他往往就会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的见闻。巴(身+小)人的服饰以华丽著称,男子都穿长袍一样的服装;而女子呢,服饰色彩艳丽不算,梳一个头发,靠自己一个人是完不成的,非得有嫂子、婶娘,甚至母亲的帮助才能完成。梳完了头发,那把红色的梳子就插在乌发中间,给长长的乌发起一个支撑作用。把脑壳上的头发向右侧梳成一面飘扬的旗帜形状,既起到了一个装饰作用,也告示任何外来的民族,她们都是“撒苗”崇拜夜郎竹王的后裔,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和见证。

我在“撒苗”两个字上加了引号,是要告诉读者,这是苗族中特殊的一个支系。初到贵州插队当知青时,知道贵州是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有苗族、布依族、彝族、水族、瑶族、仡佬族等等。时间待得长了,了解得也深入了,才知道,都称为苗族,还有白苗、花苗、红苗、黑苗、青苗之分。而即便同为一个黑苗,也有相互之间说话听不懂的。和民族学院的专家们探讨,他们说:这叫有名的苗族分成五大支系,再往下细分,100种也不止。巴(身+小)的苗族,就是较小的一个支系。整个村寨只有70多户人家,老老小小男男女女一起算上,也才300多口人。

可别小看这300多人啊!他们都自称是最后的夜郎遗存。我们这300多位“蒙正苗”,是正宗的夜郎王的后代子孙。不少走进巴(身+小)小寨子的专家学者,从他们的服饰、饮食、俚俗、居住的农舍、婚俗、风情、娱乐乃至自古保存下来的夜郎王印,也承认,巴(身+小)的蒙正苗,是夜郎国的最后遗存子民。

这就引起了我的一番思考,在贵州的疆域内,偏远古朴、少为人知的村寨还有很多,不少地方,都说他们是夜郎人的后裔。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夜郎王真的有这么多散落在各地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