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冰天跃马行《敦煌:千年飞天舞》: 以现实题材创作重焕非遗瑰宝新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虞婧  2024年04月16日12:22

4月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甘肃省作家协会和咪咕阅读主办的冰天跃马行《敦煌:千年飞天舞》作品研讨会在线上召开,甘肃作协在线下设分会场。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马宇龙,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航,甘肃作协常务副主席滕飞,以及黄发有、夏烈、乌兰其木格、桫椤、翟羽佳、张富丽、郑焕钊、温德朝、汪雨萌、李宸江、张珈源、刘金龙、横扫天涯、玄竹等专家、评论家、编辑、读者和网络作家等40余人参加。会议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朱钢主持。

甘肃线下分会场

甘肃作协线下分会场

何弘表示,《敦煌:千年飞天舞》是一部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品。网络文学从诞生开始,无论是幻想类还是历史类的作品,都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牢牢结合在一起。当前,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学的结合,构建新的文学形态,成为网络文学承担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所在。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提高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而非简单把传统文化作为“金手指”,尤为重要。《敦煌:千年飞天舞》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努力,更好地结合了网文的爽感与传统写作,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入探讨的文本,对推动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脱颖而出的“非遗”网文

马宇龙谈到,《敦煌:千年飞天舞》以敦煌莫高窟的文物修复和开发为重心,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揭示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面临的境遇。小说通过青年郑旭、夏邑、王安之、凌杰等人的命运轨迹,讲述了喧哗巨变时代人们的情感认知和底色坚守。他们在理想主义的鼓荡下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奔走,从而延续和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使敦煌这一华夏瑰宝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作者长期生活和工作于甘肃,熟悉并热爱西部大地壮阔雄浑的风景,醉心于敦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她的这部作品立意鲜明、文笔风趣,探寻了陇原建设火热实践的生活经验与精神血脉,呈现了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的文学匠心。

于航谈到,《敦煌:千年飞天舞》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魂,兼具文学之美和传统文化之美。在创作过程中,冰天跃马行曾多次与编辑对内容进行探讨与打磨,沟通中处处透露出她对西部大地的热爱和坚持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积极响应中国作协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的号召,为网络文学精品化建设添砖加瓦,共创全新阅读生态,助力优秀创作者讲好中国故事,也是国有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指出,“非遗”主题成为近几年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中的一大热点。随着这类作品数量激增,同质化成为大多数作品的通病,主题先行,作品立意、叙事框架、人物关系大同小异。《敦煌:千年飞天舞》做了诸多突破:将敦煌的介绍与人物命运、情节发展深度融合,避免了非遗文化知识铺陈与故事叙述相互游离的问题;充满贴近自我和扎根大地的深情,既立体地揭示了敦煌文化的内涵、层次与结构,也没有回避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不仅具有大局观,也有深刻入心的生动细节,擅长从细节展现敦煌文化多元、博大的深厚底蕴。

网络作家横扫天涯分享到,阅读《敦煌:千年飞天舞》既能够深刻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厚重与深沉,也能体会到现代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挣扎与成长。这部作品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引发了读者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同时通过现代人物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如生活压力、情感困惑等。这些现实问题使得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打动人心,这样的书写是真实的。

坚韧无畏的青年时代精神

《敦煌:千年飞天舞》不仅萃取了敦煌文化精华,还通过有温度的青年书写展现了时代风貌,在人物塑造上聚焦了青年精神和文化归属。在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翟羽佳看来,小说将敦煌书写从历史追溯、文化呈现引向生存文化的归属之问和青年时代精神的呈现,书中人物饱含着青年人特有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坚韧无畏的奋斗精神,他们因志趣相同而聚于敦煌,一起演绎了一幕幕气壮山河的敦煌故事。

杭州师范大学文创学院教授夏烈认为,网文的人设很重要,《敦煌:千年飞天舞》立体的人物设定顺利自洽了人物行为的深层动机。书中人物的行为逻辑不复杂但紧张跌宕;有点“套路”但非常真诚,读者代入感强。“从人设到人物,我觉得郑岩和慕译萱这一对人物写得不错,效果立体,上升到了文学意义的‘人物’的水平。”

兰州大学在读博士李宸江分析,作品通过四位主要人物的经历展现了年轻人拥有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夏邑、王安之、凌杰、郑旭四人为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找到了各自的奋斗目标。作者巧妙地将时代发展课题与人物经历进行融合,使读者既感受到时代独有的魅力,也激励出自身奋斗的决心和热情。这种书写是对时下年轻人中流行的“佛系”和“丧文化”的破除,是对新青年主流价值观的一种重建。“当理想在现实中受挫,他们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敦煌:千年飞天舞》是一部信念坚定、胸怀梦想、肩负使命和担当的新青年的奋斗史、逐梦史,是当代新青年的生动实践和缩影写照。”网络作家刘金龙提到,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敦煌参与壁画修复工作的王安之,实际上代表了那些从五湖四海赶来,将一生都奉献给敦煌的研究院工作人员。过程并不一帆风顺,更符合现实,符合独在异乡打拼的普通人的境遇,没有那么多风花雪月,更多时候是在现实冲击下的患得患失和不知所措,也正是如此,才能够衬托出坚守者的不易和伟大。

“碰撞”与“对话”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河北网络作协副主席桫椤发现,以敦煌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不少,《敦煌:千年飞天舞》把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困境、爱情与生活的尖锐矛盾“碰撞”在一起,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泛类型化趋向,蕴含着IP转化价值。小说运用了日常话语方式,多有对话和场景描写,作者在叙述中非常讲究口语的干净、严谨,既贴近说话人的性格口吻也有风趣幽默之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寓教于乐,颇有网络文学流行之前的通俗小说畅销书的风韵。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传播处副处长张富丽认为,在对人物的行为举止描述、心理活动描写中,作者擅长运用轻松、直白的文字表达。整本书既有传统文学的创作手法,又使用了年轻读者容易接受的“网言网语”,同时充分尊重年轻网友的互动需求,将传统文化发展继承与数字媒介策划运营融合起来,通过现代科技让敦煌壁画活起来、舞动起来、朝气起来。

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张珈源说到,“碰撞”与“对话”是贯穿《敦煌:千年飞天舞》整部作品的重要线索。鲜明而多样的差异得到勾勒:敦煌这个处于内陆、稍显闭塞的县级市与沿海国际大都市上海之间的不同,阡陌交通、鸡鸣狗吠的乡村景色与日新月异、车水马龙的城市景观之间的分别,根生于千年地域历史中的敦煌文明与来源于现代社会的商业文化的碰撞,情怀为先、重情重义的文化思维与获利为先、机会导向的商业思维的冲突,还包括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与对资源过度依赖且污染较重的重工业之间的路径选择……在这样的“碰撞”中,敦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主人公试图赓续文脉的执着共同为多样的差异与“碰撞”提供了“对话”的可能。此外,作品中“敦煌元宇宙”的版权开发思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与“数字敦煌”理念一起,成为“对话”实现后的重要成果,也与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保护敦煌的虚拟工程遥相呼应。

冰天跃马行坦言,自己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致敬在敦煌坚守的新青年。敦煌确实是文化瑰宝、文艺富矿,让许多人心向往之,然而长期在那里工作生活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她曾在酒泉瓜州工作过六年,离敦煌七十多公里,地处戈壁、气候干燥,人烟稀少,但小城的人情味却很浓厚。亲身经历让她对那些坚守在敦煌、瓜州、古浪等大漠深处的一代代新青年心生敬仰。“也许稚嫩笔法尚未能把‘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但我也愿意尽己所能来把这样的故事讲出来,致敬伟大。”

在总结中,朱钢表示,《敦煌:千年飞天舞》融合了诸多现实性元素,有效丰富了叙述容量和意味。多声部的对话关系,既有不同地域文化、历史与现实的观照,又有人物性格、形象和命运的对比,使讲述更为立体,故事更有层次和张力,又传递了令人动容的精神力量。小说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年轻人现代意识浸染中的家国情怀和闪光理想,让我们看到敦煌极为陌生一面的同时,感受了敦煌未来可期的新魅力和新活力。在传统文化中生长,在新时代有意味地飞翔,《敦煌:千年飞天舞》正在参与网络文学为文旅融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的新进程。(中国作家网记者 虞婧)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