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来源:文艺报 | 刘庆霖  2024年04月15日09:08

中华古典诗词是我国汉字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诗歌史的高山。对于中华古典诗词,我们要有仰望之心,永远像对高山一样去崇敬;还要有敬畏之心,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它接近;也要有洗礼之心,让高山仰止一样的诗词沐浴自己的精神世界,澡雪我们的人生;更要有攀登之心,只有登上高峰才是对山的真正崇拜。

有人认为古典诗词这座高山已经不可逾越,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感到自唐宋诗词高峰创立后,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基本在走下坡路,虽然清代后期诗词有抬头之势,但终没出现唐宋那样的大家。二是认为农耕时代那种山水田园风光和人文风貌已经磨损,诗词的原始动力大大削弱。三是诗词理论跳不出前人“地平线”的限制,所谓的诗词理论家不是“炒剩饭”式地重复,就是“打补丁”式地创新,而且多半是从“术”(技术、艺术)的角度讨论诗词创作的技巧,再也提不出一个原创性的主张。

对于这些论说,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观感。先不说诗词创作,就诗词理论而言,的确是不容乐观。在《中华诗词》的编辑工作中,我长期负责诗词理论版的组稿,对诗词理论落后的现状感触颇深。其表现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少、远、旧、弱”。“少”是相对于诗词作品数量而言的,自然来稿中,“诗词作品用不完,理论稿件不够用”的现象早已存在;“远”是针对诗词创作指导而言的,有些诗词理论追根溯源、谈古论今、纵横捭阖,质量不能说不好,但与诗词创作关系不大;“旧”是观点不新,有些文章把古人的观点、他人的观点拿来再说,俗称“炒剩饭”;“弱”是说有些文章观点较新,与诗词创作关系也密切,但却浅尝辄止,不深不透。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强调“诗词美学”,这当然非常重要,对诗词创作非常有指导意义。然而,很多时候,并非是美产生了诗,而是诗产生了美。也就是说,有些诗并未表现美(或者更准确地说,并未单纯表现美),但却是好诗。例如,李绅的《悯农》其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表现的不是美,而是力。我们有理由怀疑,单纯的“诗词美学”只是诗词发展的一个动力,我们还需要讲究“诗词力学”。这促使我们反思:诗词的发展,走过了靠艺术思维、靠语言拓展、靠格律技术、靠美学修饰之后,又该靠什么呢?我们的诗词理论大多封闭在过去的“诗词美学的金字塔”里,应该“炸开金字塔塔尖”,“开放地吸取‘宇宙’能量”。这实质上涉及“破圈”的问题,而且,“破圈”要靠内在的力量去完成。

诗词作品如何“破圈”,我的答案是增强作品自身的穿透力。这个问题涉及两个维度: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是你的作品“动力”多大、“射程”多远,这些都靠强大的动力来推进。时间维度是你的作品能够传播多久。今人的不说,古人流传到现在的,一个原因是诗人的整体实力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另一个原因是作品特别优秀,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作品传播得久远,也是一种“破圈”,而且是更大、更好地“破圈”。

因此,我提倡“诗词力学”,即从力量的角度研究诗词创作。当然,我提出“诗词力学”不是想标新立异,而是我感受到了这个立论的重要性。庄子《逍遥游》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他的“力学”思想:“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里明确指出了小水不可浮大船、弱风不可负大鹏的“力量之说”。大鹏虽然已借力扶摇直上九万里,但还需练硬翅膀,才能达到自由翱翔、没有任何束缚的逍遥境界。那么,文学创作真的需要积蓄力量,甚至需要外力帮助吗?是的,人的内心的强大、情感的丰富、胸襟的开阔、志向的历练等等,都需要力的积蓄和补充。这种力量不仅来自书本,而且来自自然和生活,它直接影响诗词创作。

当代诗词创作,要突破前人的诗词高峰的遮蔽,要打造时代高度,就有必要研究“诗词力学”。在我看来,诗词的超越不是格律问题,也不是语言问题,甚至不是艺术思维问题,而是力量问题。这里说的“力学”与物理力学不同,“诗词力学”是研究诗人之力量,乃至诗人如何积蓄力量和使用力量的问题。这是诗人超越前人和自己所必须积蓄的力量。当然,这种力量也会展现在诗人的具体之中。

我们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作品,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一般作品所没有的。诗词中的力量来源于作者的力量。因此,研究诗词创作,必须研究诗词力学;提高诗词创作水平,必须知道如何积蓄力量。

其实,古今学者尤其是诗词研究者早已提及力量问题,如钟嵘《诗品》评陶渊明:“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豪放》中写道:“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我曾读过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这个篇名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论恶魔派诗歌的力量”。只是,后来诗词研究者和诗词作者关注诗词美学(诗词语言、技巧等)比较多,而很少有人重视诗词之力量,更无人强调“诗词力学”问题。我在2014年写了一篇《力量与法门》的文章,提出了诗词之力量问题。2023年写成了一部《诗词力学》书稿。我觉得,“诗词力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丰富的开拓空间。在《诗词力学》中,我从“自然之力量”“生活之力量”“思维之力量”“语言之力量”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基本想法,希望能对诗词创作和研究有一点启发。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