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墟落盛地 屋舍俨然 ——评《清溪村——新时代山乡巨变》第二集《入村入画 村舍新颜》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铭  2024年04月10日20:18

曜日遍洒山川。疏落齐整的穿斗构架,鳞次有序的青砖黛瓦、院舍、矮墙、穿堂行廊,大广角镜头掠过之处,一代又一代的身体与灵魂于此安栖。清溪村里,最古老的房子当属作家周立波的故居。房屋里,书桌前,作家周立波用如椽巨笔描绘了发生在这片沃土上天高地阔的乡村图景和波澜壮阔的乡村巨变。文学,像一粒蕴含着万千活力的种子,下落在周立波先生创作的背景地——清溪村。

在清溪村,文学可以被看得见摸得着。二十一座清溪书屋驻扎在此,透过镜头,儿童文学清溪书屋斑斓的外墙,刘慈欣清溪书屋深蓝色调调制出的科幻气氛,迟子建清溪书屋里逶迤的山岭与柴门风雪,莫言清溪书屋里夺目饱满沉实的红高粱,不同的文学风格与审美,在清溪村的书屋里具化成各具特色的展陈与布置。特色,是作家们的名签,而各具千秋的作家书屋,则成为了清溪村的名签。流连于一个个书屋,纪录片镜头里变换的色彩,是文学给予这个时代多元审美的写照。渊流于此而生,清溪村当之无愧迎容这些多彩绚丽的文学财富。

书屋之外,别致的民宿、气派的剧院、雅致的图书馆,同样为这座独特而适意的村落铺展出层层书卷气。

一个孩童的手指从密密排列的书脊上划过,随着一个特写镜头的转向,我们不禁畅想,文学在沃土里扎根,在飘满书香的空气里,手之所触,目之所接,未来的未来,文学如同路标,为即将长大的孩子们导引方向;而在当下、此刻,文学又如开山的巨斧,为村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和前景。

通过几组照片的比照,镜头里所呈现出的如今光洁一新的书屋,在修整改造前只是陈旧甚至略显颓圮的村舍。2008年,为纪念作家周立波诞辰100周年,周立波故居经过修复后在清溪村免费开放。2018年,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清溪文旅集团的引入大大助力村容村貌的提质改造,烧烤店变成了擂茶馆,废水废气变成了悠悠茶香。

种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改造后的清溪村逐渐吸引了如织游人、八方来客,旅游、餐饮、住宿、书籍销售,为村民创收增收,为村落建设带来更多回笼资金。无论是作家书屋运营所需要的工作岗位还是更多商机到来所需要的人力投入,无论是“家门口”就业,还是“家门口”创业,清溪村村民在村庄新的发展模式中,改变自己也助力改变。

从周立波先生以长篇小说《山乡巨变》记录中国乡土大地的盛大改变开始,从立波书屋的修缮改造和对外开放开始,历史的回响穿越漫漫时间在当今重奏新音,跟随时代的节拍,乡村又换新颜,在新的时代中,山乡又一次,用通达干净的柏油路,用青山绿水的秀丽风景,用书页里字句累成的华彩篇章,书写着自己又一次焕然一新的巨大改变。

故居修缮、民居翻新、书屋改建、民宿提质、庭院落成,文学赋能。与其问乡村如何振兴,不如问乡村以何振兴。乡村振兴的答案和秘方潜藏在乡村的高山大川中,也潜藏在乡村的资源条件中。从字里行间,到田间地头,文学,不仅仅是超凡脱俗的“诗与远方”,文学,也不仅仅是束之高阁的精神奢侈品,文学,有可能也有力量着落于推动现实改变的赛道上。作为磅礴丰厚的资源条件,作为结实持久的精神内核,培植了文学之根的清溪村以如今洁净悠然的样貌,以公司+集体+农户的管理方式,以文学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陈述了文学为乡村振兴塑性的方法和力量。

诚如周立波先生所言,“文学的园土是在人民生活里”。亦行亦栖,文学记录人们的生产劳动,也让人们于此休养生息。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奔跑,在清溪村,人们可以慢慢走。

明朗的色调,简要精粹的叙事,俯仰变换的角度,远景近景的调适,不同群体的感受,纪录片用镜头捕捉,用镜头陈述,也用镜头记录,从一座座书屋走出,清溪村的未来依然在路上。

作者简介

陈铭,山西人,1995年生,青年作家,《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