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唱响新时代的海洋生态之歌 ——王棵儿童文学作品《珊瑚在歌唱》作品研讨会在河北雄安新区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英俊  2024年03月28日14:10

3月26日,由《文艺报》社、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承办的“唱响新时代的海洋生态之歌——王棵儿童文学作品《珊瑚在歌唱》作品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河北雄安新区举行。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高洪波讲话;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伟,河北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刘钢虎,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段建军致辞。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胡仁彩,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局长边建国、副局长陈慧出席会议。海飞、杨平、梁鸿鹰、徐德霞、陈晖、刘琼、李浩、王国平、郭艳、崔昕平、盛娟等评论家,以及该书作者王棵与会研讨。活动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孙卓然主持,《文艺报》社总编室主任李墨波担任学术主持。

《珊瑚在歌唱》是作家王棵继《风筝是会飞的鱼》《大海上的脚印》之后,又一部海洋题材的儿童文学新作。小主人公每朵在潜水时见识了奇异的海底世界和五彩斑斓的珊瑚,认识了珊瑚保育专家曾阿姨,了解了保护海洋和珊瑚的重要性。在担当海洋保护志愿者的过程中,孩子们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也领悟了爱和悲悯,懂得了人生要担负的责任与使命。作品从潜水这一小读者充满兴趣的运动切入,以“种珊瑚”为主线,将读者的视野引向广阔海域和神秘的海底世界,在富于诗意的讲述中,揭示了珊瑚与生态的关系、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书写了海洋生态保护的大主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与和谐共生。

邬书林在讲话中表示,《珊瑚在歌唱》是一本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都非常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对珊瑚的描写,作品讲清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生态文明的种子。这部作品也具有很严谨的科学性,由专业学者担任顾问、把关内容,有助于精准引导孩子掌握科学知识,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谈及出版工作如何高质量发展,邬书林表示,放眼世界,好的作品一定是学术共同体的产物,要把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世界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高洪波在视频中以“珊瑚究竟唱了什么”为题,提出《珊瑚在歌唱》实际上描写了四种颜色的歌:蔚蓝色的海洋之歌、火红色的科学之歌、金黄色的理想之歌,以及嫩绿色的生命与大爱之歌。在他看来,作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资源,让主人公融入日常、融入大海,用充满诗意的文字塑造了层次鲜明的人物形象。希望王棵能带着创作军旅文学时的热烈精神,继续进行儿童文学创作,为儿童文学界注入更多亮色。

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出版人海飞认为,近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涌现了一批海洋题材的优秀作品,呼应了新时代对海洋保护与探索的关注。作家王棵基于自身南沙守礁的经历,推出新作《珊瑚在歌唱》,作品聚焦海洋生态特别是珊瑚种植这一主线,通过细腻生动的文字,引领小读者领略海洋的壮美与神秘,唤醒了他们对海洋生态的认知与关爱。这部作品有效传承和发展了我国海洋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对海洋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刻理解和践行,不仅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对我国海洋儿童文学和生态儿童文学领域的重要补充与贡献。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杨平在视频发言中谈到,这部作品成功地将主题叙事与生动故事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特别适合儿童阅读。作品融合了儿童成长小说与自然童话的元素,内容丰富多彩、寓意深远,为不同层面的文学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语言鲜活生动,场景描绘富有生活气息,搭配精美的插图,极大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结尾设计,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显著提升了整部作品的艺术格调。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认为,《珊瑚在歌唱》在丰富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形式、主题、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特别是在海洋题材方面填补了儿童文学领域的空白。“爱是世上最大的海”是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揭示了爱的深邃与复杂,以及爱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核心地位。王棵通过这部作品,巧妙地将人类对自然界的关爱聚焦于珊瑚这一特殊物种上,从而引导读者认识到,除了关注人类自身及陆地环境外,更应珍视和保护海洋生态。作者将个人经历、对海洋的热爱与文学创作的热情完美融合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珊瑚的美与生命力,以及它们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在《儿童文学》杂志原主编徐德霞看来,《珊瑚在歌唱》通过三个核心维度展开,首先是将珊瑚的命运与人类命运紧密结合,其次是阐明保护珊瑚即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强调珊瑚在生态链中的关键作用,第三是呈现珊瑚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双向成长”,既展示了珊瑚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繁荣,也呈现了主人公每朵在保护珊瑚过程中个人的成长与提升。作品采用独特的“洞穴式”叙事结构,随着主人公年龄的增长,故事内容逐步丰富深入,如同探险般逐层揭示珊瑚世界的奥秘。作者巧妙构建了时间长廊般的框架,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新的发现与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图画书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陈晖认为《珊瑚在歌唱》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讲述了保护海洋的故事,更介绍了珊瑚种植与修复的战略意义,对和平时期的海洋生态建设进行了深层次探讨。作品巧妙地将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既有科学教育功能,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体现出诗性的哲理之美。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谈到,《珊瑚在歌唱》不仅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更适合全年龄段的读者阅读。阅读该书有助于更好普及珊瑚知识,体现文学出版在科教兴国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解惑”与“传道”,启迪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文明认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针对性。作品以广阔的时空视野展示了人与珊瑚这一特殊生物的深刻联系,强调了主动认识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重要性。优秀的作家作品能够提供认识世界的新方式,促进人类认知的进步,因此,出版界应当紧跟当下的社会发展战略,主动开掘并重视对海洋文明等题材的书写与出版。

“王棵在成人文学领域已取得显著的成绩,转战儿童文学虽属新人,但凭借数部优秀作品,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浩表示,新颖独特的主题性、严谨扎实的科普性和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性,构成了《珊瑚在歌唱》的核心特色,“这是一本能够让人在平静阅读中逐渐沉浸、积累情感,进而激发内心的爱与关怀的书籍,是一部能带给读者深度体验的好书”。

在《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王国平看来,《珊瑚在歌唱》兼具科普性和文学性,对海洋生态、科技工作者精神和亲子成长主题均有深度的挖掘。作品通过展现珊瑚世界和海底生态,提供了一种治愈的力量,显现出大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双向性。书中爸爸的形象塑造极为出色,其与孩子和妻子的互动富含启示性。作品坚持儿童本位,让人想起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表演上的那只落单的小鸽子,同样都是儿童视角,同样都是真实而触动人心。

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郭艳认为,王棵作为成熟的成人文学作家,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展现了其独特之处。作品以小女孩每朵的角度呈现其潜水探索珊瑚的经历,并融入父母、哥哥的视角,体现出生态保护与个人成长的相互影响。小说将环保意识与个人责任感紧密结合起来,反思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通过每朵的视角,构建了一条完整的珊瑚保护链条,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怀。每朵在潜水过程中,感受到海洋与生命的和谐之美,最终传达出人类对自然破坏的忏悔和修复的愿望,即“种珊瑚就是种人心”,彰显了深刻的生态文明观念。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崔昕平谈到,王棵以其对海洋的独特亲近感,既探讨了生态文学、科普文学在当下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又突显了珊瑚礁在生态保护和国土安全方面的价值。王棵以其扎实的研究和细腻的情感,刻画了多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包括投身珊瑚保护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志愿者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到珊瑚的重要性和其面临的生存危机,也能体会到尊重和保护自然生命的重要性。

“《珊瑚在歌唱》选择从小切口切入来表现宏大主题,在论述海洋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时,以潜水和珊瑚这些独特的切入点来吸引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其非说教性的叙事方式与当下的媒体受众喜好相符。” 《出版商务周报》总经理盛娟谈到,作品情感表达细腻深刻,角色塑造鲜明生动,图书的精美插图配以金句提炼,非常符合小学至初中年龄段孩子的阅读习惯,具备影视改编的潜力。在营销策略方面,盛娟提出建议说,可借鉴热门的研学、游学模式,创造沉浸式体验,如与海洋博物馆或沿海城市联合进行阅读实践活动,以增强阅读推广效果,拓宽市场覆盖面。

王棵现场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作为一名曾经在海军工作过16年的作家,王棵在南沙独特的守礁经历,激发了他对珊瑚的深厚感情,这份感情在他转战儿童文学创作后愈发强烈。2021年,他在了解到种珊瑚这件事后,便决定以此为视角创作一部作品。经过数次修改,作品发表于2023年第6期的《人民文学》,并在积极征求各方意见后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出版。“这部作品是一个关于生命修复、重生的故事,在创作过程中,我尽量让自己的笔触深入到大海内部,展现大海的神秘与雄奇,激发儿童对海洋世界的探索欲。”王棵坦言。

图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