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地之歌·2024美丽中国纪事”展览在京开幕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杨茹涵  2024年03月26日18:05

“中国人正在创造自己的大地。”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在写下《中国大地之歌》后向世界的宣告。如今,“美丽中国”建设图景与60多年前饱含深情的感叹在时间的长河里遥相辉映。

3月20日,由中国美术学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美丽中国建设研究院)主办的“大地之歌·2024美丽中国纪事”展览在中华世纪坛(北京)开幕。该展览汇聚了全国范围内涵盖生态、人文、艺术、科技等方面100个美丽中国文化实践的生动案例,充分展现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现场。

走进展区,外环内侧墙面上的大幅摄影作品映入眼帘,让人震撼。这些照片以黄河、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为线索,呈现了百姓家园建设的动人瞬间。与去年展出的内容相比,今年100个新入库的美丽中国实践案例,从城市更新到乡村振兴,从生态修复到遗产保护,从社会美育到社群营造……展现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多维探索和多元实践。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高世名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乡村建设和社会建设,其核心都是人之建设。一些乡村美育项目也以美术教育、阅读教育等为突破点,通过乡村教育振兴提高居民的文化艺术素养。例如,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水市镇大元村的大元社艺术交流中心向留守儿童开展公共教育。该交流中心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周燕于2016年正式创办的,主要面向留守儿童开展公共教育,教师和志愿者由多所高校的老师和大学生组成。大元社作为创作型陪伴式乡村美育公益机构,以其独特的环境教育和艺术理念化育乡村的孩子,为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路径。

“我们在遴选这些项目时,有三个原则。其一,都以文化艺术为动因,它必须是扎根中国大地,在真实的社会现场展开的。其二,案例必须是可持续的。因为我们相信,只有长期主义才是对美丽中国建设负责任的行为,唯有可持续的才是科学的和现实的。其三,美学品质不是唯一元素。案例本身还需要有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它有没有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是不是激发起了当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非常重要。”高世名谈到。

美丽中国是个点滴工程,需要无数个体的真诚奉献与长期实践,美丽中国更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生产、生活、生态的统筹发展,需要人文、科技、艺术的跨界协作。“今天在中国艺术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艺术不只是风花雪月、杯水风波,艺术是扎根中国大地、融入社会进程的有为之学。”高世名说:“美丽中国年度纪事以‘大地之歌’为名,正是希望以中华大地上的真命题、真实践,丰富我们对于美丽中国的理解与认知,在美丽中国建设的最前线、大现场中激发出一种生活的艺术、社会的艺术、人文的艺术。”

展览将持续至4月20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现场工作坊,推动专业领域内优秀实践经验的分享和跨学科思考的碰撞,在实践层面应对切实的问题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