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万里长江探文明 千年文脉共和平 报告文学《和平长江》研讨会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4年03月22日15:05

3月18日,徐春林长篇报告文学《和平长江》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研讨会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江西省作家协会、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出版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水利部办公厅一级巡视员、中国水利文协副主席兼中国水利作协主席李训喜,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黎隆武,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李小军,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汪维国,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潘凯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张子影,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水利部、江西省领导专家以及出版方代表与会,围绕作品主题内涵、文本特色、写作风格等展开研讨。

《和平长江》是一部反映长江流域文明重大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由中国水利作家协会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联合组织编写,长江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青年作家徐春林花费5年时间,以时间为经,以长江为纬,贯通历史和现实,融注自然和人文,在多角度凝视长江、多维度讲述长江的前世今生中,写出一部倾听长江、感受长江、书写长江的匠心之作。

见厚度:长江孕育、诞生、成长发展的生命史

吴义勤在致辞中谈到,该书是一部向人类文明、伟大自然和人民致敬的作品。徐春林采用行走式的写作,写出对长江百科全书式的感受,作品囊括了对长江保护、长江历史发展及其背后文化的思考,从中可以看出作家所花费的功夫。

邬书林从爱国主义教育角度对该书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能与时俱进地把母亲河长江写好,在爱国主义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和平长江》从自然、历史、文化、社会变迁、党的政策等多角度打通,写出了新意、写出了文化精神的高度。

徐剑认为,这本书是徐春林作为成长在长江岸边的孩子,对这条大江的致敬性书写。作为一个80后的作家,他试图从这条江的沿岸走下来,用笔记录长江气吞山河的盛况,也写出长江两岸百姓苍生的故事和城市文明的发展。

黎隆武指出,《和平长江》是一部反映长江流域文明重大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品体现了赓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体现了推动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文学担当。

李小军表示,作品是从生活的激流中出发的长江书写,是关于长江人文历史与生态变迁,长江流域人民的生活与命运,以及通江达海连通世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景式描写,对于讲好长江故事、中国故事,同时鼓励江西作家树立精品意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郝振省提出,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成为我们国家、民族最重要、最宏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之一,作者下功夫书写长江的形成和发展,阅读该书能够深入了解长江的历史由来。

见深度:宏阔视野与细节落地的有机统一

“《和平长江》视角独特,实现了宏阔视野与细节落地的有机统一。”李训喜认为,该书创作过程中最大的考验,是如何把百科全书式的内容细落到一个个故事里。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平民化视角,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使得长江可感可触、可亲可敬。

李晓东从知识性、系统性、生态性、人文性四个方面入手指出,该书以水为纲,围绕长江、水利展开写作的脉络,既涵盖了历史,又涵盖了整个的区域,写出了长江流域的地理、历史、人文发展变迁的规律。

岳雯认为,作者是用“我”的心灵,从“我”的经历和感性经验出发,去书写涵盖长江。正是因为这些经验构筑了一个桥梁,能让读者抵达过去。

张子影认为这部作品更偏散文化,作者试图描述一条大江的历史脉络:它的嬗变历史、沿江文化风貌以及人文生态建设和成就。作者对于宏大视野与精微细部结合的叙事掌控,依然存在进步空间。

见温度:融入强烈的主体意识

郭义强表示,作者能够始终把自己的身影、情感、思考灌输全书,把激情融入到平实的文字中去,内容丰富又充满哲理。

白烨提到,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具备较强的个人化色彩,或者说“我”的形象在作品里非常突出,这是与众多作者的不同之处,也是80后报告文学作家的写作特点。

潘凯雄认为,“长江在书中就是徐春林的长江”,整部作品中灌注了徐春林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平长江》这一书名,就是他主体意识的一种表现,暗含徐春林心目中理想的长江形象。

李朝全谈到作品的结构方式时说,作者以一种串珠式的结构展开叙述,通过这种结构,徐春林以时间、空间作为经纬线,编织起长江的传记。

丛治辰讲到,该书打动他的是作者特别注意“文学是人学”,在整个书写当中,徐春林始终注意把人放到长江的故事中去,把写长江转化为写与长江有关的人。

凌先有认为,在《和平长江》中,作者着眼当下,将视角聚集到新时期长江水资源利用、保护伟大的探索和巨大的成就上来,作者笔下的长江是微观与宏观的结合,是一元和多元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