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上海凡人传》:生活不是在别处,生活就在眼前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虞婧 李庚辰  2024年03月20日08:21

3月1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和晓《上海凡人传》作品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文运,以及欧阳友权、黄发有、李林荣、郎静、高翔、程天翔、周西篱、赖尔、郑薇、汪雨萌、徐亮红、林潍克、冯凌、尹舒慧、张赟等专家、评论家、编辑、读者、网络作家等20余人参会。会议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朱钢主持。

何弘表示,《上海凡人传》是一部反映上海改革开放发展成就、书写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以“小”见“大”地深刻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历程。当下现实题材创作虽然日益受到重视,但很多作品仍较依赖穿越、重生、金手指等手段,具有鲜明的“爽文”特征,扎实反映现实生活的精品仍然不多。网络文学的主流化、精品化,需要文学利用互联网叙事的特点,去丰富网络文学的形态,更加注重文学品质和扎实的细节,使网络文学真正成为互联网时代文学的主流样式之一。《上海凡人传》某种程度上展现了网络文学塑造人物、表现时代新的可能性,对推动现实题材创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凡人面孔与都市变迁

和晓的《上海凡人传》以上海南市区老城厢里出生的朱盛庸从青年到中年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从一个平凡家庭的视角,反映了上海自90年代至新世纪以来三十年的历史变迁。其人物皆是平凡百姓,其生活状态也波澜不惊。但越是这种近乎记录片的质朴表述,越是能展现时代浪潮下的平凡人生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个体命运潜移默化的影响。

马文运认为,《上海凡人传》让读者既可以品味文化品格和地域特色,又可以领略最具典型意义的当下都市生活景观;既可以体察“沪上人家”的情绪心态与人生况味,更可以从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既着眼烟火弄堂的“小”确幸,也展现中华民族的“大”风貌。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分析,小说描写了上海朱姓一家30年的家庭变迁和人物成长,以及与这一家发生各种关联的众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家庭、婚恋和职场是着墨最多的内容,这三者组成的“三角线”与“交叉面”,构成了故事生活化延伸的基本驱动力。作者通过回到生活、回到时代、回到人的真实表达,让网络文学写作回归平凡的“生活流”,在体察普通人的生命境遇中,让读者感受到文学与时代携手前行的艺术力量。

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指出,《上海凡人传》并没有为了写人而写人,而是在塑造人物时传递具有上海特色的价值观,同时也力图写出灌注于个体身心的上海城市性格。作品中的凡人就像萤火虫一样放射微弱的光芒,不仅点亮了自己的尊严,也给周围的人群带来光亮与温暖。

西北大学副教授高翔提到,《上海凡人传》对于近二十年来上海的变化有着细微的刻画,不仅在物质变迁层面有着翔实的细节呈现,对于伦理和观念层面的变迁也有着深刻的表达。文本写出了朱胜庸、李礼刚等人努力奋斗,终归于平凡的生命历程,体现了真正的“凡人”意涵。小说虽然规避了“爽文”式的传奇性,但以其真实和质朴的力量取胜。

“非虚构”的文学质感

黑龙江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郑薇谈到,上海现实发生的“大事件”与日常生活的小事都成为了《上海凡人传》中的文学要素,它们既宏观又微观地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重要节点的大事件,如浦东的崛起、东方明珠电视塔,股票、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洪水、911事件、世博会等等,以及年轻人的子女教育、老年人盲目信任和购买保健品等身边小事,都被面面俱到地呈现。作品通过这些事件连接了时代与人的关系,极具表现力的生活细节和时代感使故事中的人物命运与时代发展成为彼此的见证。

上海大学讲师汪雨萌认为,《上海凡人传》把整个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几乎完全镶嵌在小说的叙事之中,让整部小说有了一种非虚构的厚重质感,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主义网络小说的新方向。“它没有像大部分长篇网络小说一样,用大量的人物、狗血情节、爽点来构建,但整部小说却没有因此丧失‘可看性’,这对很多在现实题材面前感到畏惧的网络作家是有启示性的。”

安徽大学在读博士徐亮红分析到,小说塑造了众多的普通小市民形象,具有真实性。相比较网络小说中的人生赢家,朱盛庸呈现的是普通人的人生,这个人物几乎没有网络性,“爽点”较少,类似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小人物。当现实题材中的人物不再是升级打怪的超人,故事情节开始写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小说开始传达大众喜闻乐见的价值观,那么,现实题材之“现实”,才是真的落地了。

生活不是“重生文”

《上海凡人传》是一部朴素至简的作品,作者不粉饰生活,写小人物的坚韧善良的同时,也不回避他们的算计和浅薄。”广东作协创研部主任周西篱谈到,反映现实题材最忌讳没有真情实感的讴歌和没有感受性而只是纪实材料的罗列,作者用流畅的叙事、细节的真实、对生活的智慧和觉悟的追求,避免了这些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汇聚在一个巨大的漩涡里,这个漩涡流,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生活不是在别处,生活就在眼前,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但又各有各的不同。就是这旋涡流裹挟着人们,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起起落落,螺旋型地往前走。”

互联网公司运营专员、读者张赟谈到,《繁花》的大热把上海发展变迁的三十年推到了大众视野中,每个人都会幻想如果自己的生活中有“爷叔”,自己是否能成为宝总。然而大部分人都不是“宝总”,没有爷叔指点江山,在人生抉择口,都只能靠自己。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朱盛庸,当面对抉择的时候会焦虑、会迷茫,但做了选择又会坚定地走下去。如果选择后事半功倍,会暗自庆幸;但如果选择后没有达成预期,也不必责怪自己。生活不是“重生文”,是“现实记录文”。

和晓坦言,不少读者对书中丰满的人物和曲折的剧情印象深刻,这些并不是她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生活赋予的。《上海凡人传》虽然讲述的是发生在上海的故事,但是它呈现的人性与情感是共通的,同样引发了其他地方读者的共鸣。她表示,日后定会多体会、多揣摩,聚焦生活的城市,以更凝练的叙事语言书写更多新上海人的故事。

在总结中,朱钢表示,小说极大地尊重了普通人的生活,在生活的日常性中寻找生活的本真和叙述的原动力。从生活中发现人物和故事,凝视饶有趣味的细枝末节,语言平和、细节真切,努力还原生活的平实状态,使得作品充满平易近人的生活气息和人生况味。这部作品既是写一群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又在写上海三十年的日常史,并观照整个社会的发展史。以小市民小生活的细密质感,抵达大时代大社会的宏大书写,《上海凡人传》所表现的记录时代的责任和品质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