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艺报》专栏:我们的清溪
来源:文艺报 |   2024年03月20日08:28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春到清溪,茶子馥郁。

这里是青绿中国的内陆腹地,也是洞庭湖南、志溪河畔的新山乡。

“志水长流滋万物,谢林港畔耐人看。”1954年初夏,作家周立波在月明山读书观景时吟出的诗句,穿越70年的时间,如今仍回响在我们耳旁。在《山乡巨变》中,干部邓秀梅初次进村的时候,与一位掮着竹子的老倌子攀谈道:“同志你进村去吗?”“是呀,到清溪乡去。”

走吧,到清溪去!去看看21家清溪书屋的图书、签章和布景,去赏赏漫山遍野的红梅、山茶和桃李,去尝一尝油菜苔的甜、品一品擂茶的香、闻一闻湿润的泥土气。

走吧,到清溪去!沿着邓秀梅的脚步,在周立波的故乡,看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乡村时序把日子拉得悠长。趁着清晨微凉的风,在最密的草丛中,让露水浸湿鞋帽,跟村民们一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感受自然的抚慰。

在这里,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文学的影子。自古而今,作家们的诗行和词句,挂在树梢的清风中,写在微雨的竹林里;梦回清溪,少年立波牧牛戏水的青铜塑像,与溪边的石质地雕相映成趣;清溪画廊的木质浮雕上,时时刻刻鲜活展演着《山乡巨变》中的故事情节与劳动场景。

文学,就是清溪村民日常生活劳作的背景与底色。像一汪柔软的河水,温情脉脉地从田野的呼吸间流过,日复一日地塑造着清溪人的文化性格。

70年过去了,邓秀梅初到清溪时,随处可见的瓦片散落的矮屋、焦黄土砖的墙壁,已变为一幢幢村民自建的青砖瓦房、一条条通往城镇的柏油马路。在小说的结尾,乡里基本实现合作化以后,邓秀梅已然把自己工作的地方像故乡一样看待,亲切地称之为“我们的清溪乡”。

来吧,来看看我们的清溪!

2024年2月底,《文艺报》报道小分队来到清溪村,以脚步丈量村庄的土地,以速写捕捉清溪日常的“一瞬”。用我们的文字,走近清溪的人和事,讲述一个个朴素的名字背后的鲜活故事,复现一个个文学地景如何抽条发芽、枝繁果硕。

让我们一同感受清溪的美好,感受乡土中国的文学力量!

【清溪村纪事】

“在这里找到属于你的那一部”

——清溪村“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建馆记

□教鹤然

清溪之美,美在山水,也美在人文。

作为湖南益阳清溪村提质改造三期工程之一,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项目选址于周立波故居南侧、清溪剧院附近的清溪文苑用地,由中建五局设计院杨瑛团队设计,是以珍藏馆为主体,兼具图书馆、展览展示、文化产权交易平台的四合一大型综合馆群。该项目于2023年5月落成揭牌,2024年春节试开放,如今已成为“文学村庄”的地标式建筑群落。

落成之际,“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为珍藏馆亲笔题写馆名,并留下赠言:“做人民的学生,在生活中深造。”珍藏馆负责人曹孟良表示,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吸引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来此“朝圣”的“文学圣地”,讲解员邓雨晴则更为感性地把这里称为“文学的桃花源”。这组造型典雅别致的建筑群,仿如一册册厚重的折本书籍,依山傍水,徐徐展开,成诗画象形之意,造书山文谷之境。目之所及,竹林掩映的室外环境,通透明亮的玻璃窗脊,原木本色的室内陈设,排序整饬的满架书籍,让人流连其间,乐而忘返。

设计之初,珍藏馆可珍藏展存图书50万册。自2023年2月,珍藏馆面向全国征集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得到文学界热烈响应,仅当年5月至8月间,平均每日接收图书快递200余件。截至2024年2月,馆内已征集到58000余册作家签名版图书,馆内总藏书已达37万册。

2023年2月,曹孟良来到清溪村应聘珍藏馆负责人的岗位。大学期间,他专修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在出版传媒领域工作多年。回到故乡益阳后,他曾任新华书店店长3年之久,有着“与图书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他到岗的时候,珍藏馆还处于打地基、立钢架、园林绿化的基础建设状态,为了迎接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活动,馆内全体工作人员集中全部力量“打攻坚战”,用一周时间完成开荒保洁、调试设备、图书上架,基本实现了文学周期间的接待需求,是真正的“高新区速度”。

目前,珍藏馆主要分为五个区域,分别是藏书楼、藏书阁、阅读区、益阳市图书馆高新区分馆及借阅区、国版链文化产权(益阳)综合服务基地。其中,藏书楼是主藏书展示区域,征集来的作家签名版图书得到了妥善的保存和维护,按照捐赠时间陈列在该区域,每半个月定期轮换,每次展出1万册左右;借阅区与珍藏馆门口的24小时微型图书馆同步,可凭身份证借阅图书带出馆外,与市里通借通还;阅读区的陈列图书既可供馆内阅读,也可购买。

为提升入馆游客体验,更为便捷地统计数据,珍藏馆已启用智慧管理、数字协同的智能化系统,除智慧找书、自助结算、智能化盘点等功能外,还可以实时展示“图书借阅排行”“数据流通”“读者排行”“今日进馆人次”等数据情况。珍藏馆全面开放以来,通过智慧化系统摄像头记录的每天进馆人数在500人左右,仅2024年2月的总进馆人数就已超过1万人次。

2023年10月,“为人民和时代放歌”中国当代作家文学成就展在益阳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举行期间开展,陈列中国当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封面、手稿复制件、签名赠言手迹等。试展期间,珍藏馆广泛听取益阳市文联、作协作家学者和文学馆、高校、研究机构文学领域专家的意见,收集整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吸取采纳。除普通导购讲解员之外,馆内还配备专业内容讲解员,为读者讲解展览区域相关内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区内有一面红白拼色的展示墙,墙上由图书封面组成了“文学”两个大字,每个封面都被精心设计成可以翻开的亚克力板,背面印着这本书的名言金句。展区旁边写着两行醒目的字迹:“每个人心中都应深藏一部文学作品”“在这里找到属于你的那一部”,成为看展游客不能错过的热门“打卡点”。

珍藏馆是珍藏文学的园地,希望所有热爱文学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属感。

【清溪人物志】

清溪村有位“带货达人”

□康春华

卜雪斌

靠天吃饭的农民不仅富了口袋,更富了全家人的“脑袋”。这是清溪立波书屋主理人卜雪斌把书屋“搬”回家后的意外收获。

《立波日记》里,周立波曾亲切地称家乡的农民为“务农老作家”“田状元”。这样的“田状元”,至今在清溪村还有很多,卜雪斌就是目前最“当红”的一位。他所主理的立波书屋,是游客来到清溪村必要“打卡”的一站。

迈进窗明几净的立波书屋大门,就能看到书屋左边复现的《山乡巨变》里栩栩如生的农家场景,斗笠蓑衣、锄头,湖南传统农舍的样貌吸引了年轻游客的好奇心;右边则是充满书香气息的阅读空间,读者不仅可以在荷花的清香里阅读周立波的代表作,也能在这里听见、看见,用心感受一个村庄的华丽蝶变。

“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书屋正中央,周立波卷起裤腿,在田间地里劳动之余小憩的照片,生动诠释了这10个字的内涵。作为书屋讲解员,卜雪斌每每都会将游客拢在这幅画像前,自豪地介绍“老乡”周立波与清溪村的故事。他一口夹杂益阳口音的普通话,时不时逗笑远道而来的众人。“我用普通话讲《山乡巨变》,来这里的游客大多都了解,可能也就爱买不买;但用益阳话讲《山乡巨变》的故事,读者听得可有滋味了,就觉得非买不可了。那我这个‘货’就带成功了。”卜雪斌笑着说。

经营书屋、卖擂茶,昔日“搬石头”的卜雪斌,如今枕着“书香”,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相较于经营擂茶带来的丰厚收入,卜雪斌更自豪于自己的“带货能力”:“今年1月27号,来了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阅读打卡购书的团队。我跟他们讲周立波的故事,也介绍了我们清溪村21家书屋的情况,当天卖出了8042元的书”。谈起这段经历,他喜上眉梢:“我把儿童文学书屋的童书卖了3000多元,梁晓声书屋里的《人世间》卖空了。《山乡巨变》的连环画,早就卖脱销了,最近还没进上货。”

参观立波书屋的游客中,带孩子的“80后”年轻家长占比很大。卜雪斌在和他们的接触过程中观察到,这一代年轻人当了父母以后,因为自己对过去很多事情是不了解的,也没办法给孩子讲得生动,“他们就喜欢把孩子带到我这里来。听我讲过去的故事,讲《山乡巨变》里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农村生活细节。孩子们很感兴趣,家长和孩子彼此都能得到熏陶”。卜雪斌感慨说,“故事必须要有人来讲,后辈才会感兴趣。这些好故事不好好讲、不推广,是不行的。”卜雪斌尤其喜欢在书屋接待孩子们,他认为自己有责任通过给娃娃们讲述周立波和《山乡巨变》的故事,让故事成为种子,“把山乡巨变的精神世代流传下去”。

从黝黑的农民矿工摇身一变,成为立波书屋的“屋主”,卜雪斌觉得自己能做的事还有很多。在经营书屋和擂茶馆之外,他仔仔细细读了几十遍《山乡巨变》,做了情节记录和笔记;走访十里八乡的老人,也搜集整理了许多周立波生平故事;组织开展读书会,和村民、图书讲解员共读周立波著作……在经营书屋的过程中,他坦言自己从往来的游客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如何与他们沟通,如何读书、如何讲书。在这样日复一日的“锻炼”中,“自己这个初中没毕业的农民,最开始写一百个汉字都很费劲,如今能开书屋、搞创作,故事张嘴就来、写字提笔就写,这是立波先生带给我的切身影响,也是‘山乡巨变文学村庄’赋予我的精神滋养”,卜雪斌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