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勾画劳动之美、奋斗之美、文学之美 ——深圳召开打工文学40周年座谈会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温秋圆  2024年03月19日07:53

3月16日,“劳动者之光:打工文学历史回顾与发展走向”座谈会在深圳市宝安1990馆召开。深圳市文联原专职副主席、打工文学首倡研究者杨宏海,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明军,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馆长杨钰哲,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于爱成,深圳市作家协会驻会负责人秦锦屏,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裴智等嘉宾出席会议并展开研讨交流。会议由杨宏海主持。

40年前,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打工文学在深圳宝安应运而生。从1984年至2014年30年间,打工文学经历了萌芽、成长、成熟3个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打工文学作家作品,部分改写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引起海内外文坛关注。2015年前后,因新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种种原因,打工文学一度沉寂,未出现较大影响的作品,打工文学走向多元化发展。近几年,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大批不同层次与职业类别的“新打工人”涌现,创作出诸如胡在焉《我在北京送快递》、王计兵《低处飞行》、张小满《我的母亲做保洁》等优秀作品,这些文化层次很高的打工作者,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又有身历其中的生活体验,其创作堪称“新打工文学”,也已引起广泛关注。

今年迎来打工文学40周年,为深化“打工文学”这一深圳创造的文化品牌,扩大深圳特区的文化影响,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拟于今年10月在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展“劳动者之光:打工文学40年回顾展”系列活动,以时间为线索,通过重要事件、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等梳理、总结、展示打工文学历程中的累累硕果。

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就“劳动者之光:打工文学40年回顾展”系列活动的筹备工作发表意见,并围绕打工文学的历史书写、美学与社会价值、未来发展等建言献策,共同探索打工文学在时代新路上的可能性,发掘更深更广的写作题材与创新路径,助力打工文学绽放新的光彩。

勾勒深圳打工人的群体记忆

“一直以来,文学界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打工文学源于深圳,源于宝安。打工文学与深圳的文学史、改革开放史紧密相连。举办打工文学40年回顾展,不仅要勾勒其历史原貌,更要发扬‘劳动精神’,唤醒更多深圳劳务工参与文学创作与城市建设。”深圳市文联原专职副主席、打工文学首倡研究者杨宏海认为,宝安作为打工文学的摇篮,也是中国第一座劳务工博物馆的诞生地,在如此丰富的文化背景下,应当思考如何进行文学与文化的传承,秉持史料性、真实性、时代性三个原则,推进打工文学40年回顾展相关工作,既要突出40年来打工文学的成长历程,也要展现时代与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越是本土的,越拥有持久生命力。宝安是一个神奇之地,应当抓住本土历史题材,努力勾勒深圳打工人的记忆,激励更多深圳劳务工向上求进,为城市建设增光溢彩。”

打工文学以打工人的视野掀开城市发展的幕布,让这一默默付出的群体得以被看见、被共鸣。“打工文学是一个文学史概念,是不可绕过的,经过北京大学李杨教授的努力,打工文学开始走向经典化、文学史化,进入了当代文学史的殿堂。打工文学具有其特殊的诞生和发展背景,为打工群体发声,对深圳文学有着重要且深刻的影响,‘打工文学’名称不能改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于爱成谈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圳涌现出一批优秀打工文学作家,诞生了《大鹏湾》等打工文学刊物,自2005年起深圳打工文学迅速发展,办了八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有名家,有主题,有成果,形成了打工文学活动与创作的良性互动圈。梳理打工文学发展历程,要尽量把全国的经验、成果和线索展示出来,如此更能窥见打工文学发展的全貌。

80年代的深圳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无数年轻人的目光。深圳市作家协会驻会负责人秦锦屏分享了她与打工文学的渊源。打工文学萌芽期,她是一个聆听者,偶然听了深圳广播电台播出的一档打工文学访谈节目,被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所打动。后来怀揣梦想来到深圳,以一名编辑的角色成为打工文学成长期的参与者,在打工文学的成熟期、多元发展期更是成为见证者,见证了几场研讨打工文学的盛会。“打工文学记录的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整个时代的发展史。只要有劳动存在,打工文学就会一直存在。打工文学走过40年,今天我们看到深圳宝安,采用各种举措推动‘打工文学’这个文学话题纵深发展,劳务工博物馆长期面向社会征集打工文学相关史料和见证物,有心有情有义。”秦锦屏说,随着岁月推移,打工文学更被认识到具有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意义,它为中国当代的文化建构、文学建构作出了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裴智认为,打工文学应当在深圳文学史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拥有一席之地,“打工文学与城市文学之间的链接十分微妙,其故事讲述的场域都在城市,都可作为研究特定年代城市文化的窗口。对打工文学发展时期的划分不能停留于表面,应当结合打工文学与同时期其他文学创作与当时的社会语境,建构一个多角度、创新性的文学史观。”他提出,打工文学创作在表现手法上要突破传统文学模式,写作面可以更宽广一些,也要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如今兴起的新打工文学,不乏有些作品运用了语言蒙太奇、意识流的写法,以打破传统的姿态,提升了打工文学的艺术与美学追求。

以现实关怀创造劳动者之光

打工文学在深圳的萌芽与勃发,既是现实关怀,也是时代记忆。会议现场,深圳打工文学作家代表谢湘南、张伟明、黄秀萍结合自身创作发表感言。改革开放的热潮吸引他们来到深圳,对文学的激情和渴望,让他们在打工和写作之间寻找诗和远方。他们用文字记录下生活百态和人间真实,为自己也为打工群体发声,勾勒出了一幅幅可贵的时代与城市图景。如今,新媒体的发展也让新打工文学群体增加了被看见的可能,进一步促进打工文学创作开枝散叶。

与会作家、媒体代表也围绕打工文学的历史与未来畅所欲言。他们认为,对打工文学40年的回顾和梳理很有意义。打工文学发展到今天,其对深圳的文化意义、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它是对边缘群体的细致刻画,让他们在文字间寻得身份认同和人文关怀。因此弘扬打工文学,不仅是弘扬打工文学的精神,更是弘扬包含拓荒者精神、奋斗精神等在内的深圳精神。

会议期间播放了有关打工文学的历史影像,那火热深情的岁月、劳务工热情参与文艺创作的场景,让大家深深感动。为配合今年的打工文学40年回顾展,杨宏海捐赠出其本人自1985年至今保存的400多件实物及文献资料,部分作家也捐出了多年的打工文学手稿与物件。与会代表纷纷表态将通力合作,为打工文学40周年纪念活动奉献力量。

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馆长杨钰哲代表此次活动的承办方发言。她提到,“筹备展览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打工文学对深圳与宝安的独特价值。打工文学刊物、书信、影像资料等载体,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精神文化风貌,作为博物馆有责任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一文化现象,通过展览等方式,努力唤醒特定年代打工群体的记忆,丰富城市打工人的情感体验。”同时她希望社会各界鼎力支持,为博物馆提供打工文学的相关见证物,以更清晰地呈现打工文学的发展历程及丰硕成果。

“40年的回顾是为了下一个40年的精彩。宝安作为打工文学的起源地,未来也将会是新一代打工文学的引领地。如何深度挖掘打工文学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明军表示,面向未来,打工文学要继续讴歌时代、讴歌英雄,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入认识到打工文学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掘史料和见证物,赋予打工文学内在生命力,将此次活动办好办实,让鲜活的题材绽放异彩。

杨宏海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宝安区文化部门历来重视劳务工文化生活与文学创作。从最早创办为劳务工服务的文学杂志《大鹏湾》、最早创立全国第一家劳务工博物馆、首开打工文学陈列馆、主编3部《全国打工文学征文大赛作品集》、开展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到如今在纪念打工文学40周年之际筹备“劳动者之光:打工文学40年回顾展”,宝安一直与时代共同进步。为了下一个辉煌40年,宝安区要进一步打造本土文学题材,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将劳动之美、奋斗之美、文学之美传递到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