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把农村问题想透,把农村故事讲好” ——作家学者热议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
来源:文艺报 | 王 觅 康春华  2024年03月18日08:43

在3月15日下午举行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专家研讨环节,20余位作家、学者与评论家围绕如何深刻表现发生在新时代农村大地上的“山乡巨变”、如何塑造农村题材里的“新人”形象、当下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路径模式与实践方向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表示,从文学的角度看农村,面对的是无穷无尽的话题。对于作家、文学工作者而言,无论是作为真实的生活世界,还是历史、时代维度上的存在,农村的丰富性都还远远没有被充分打开。作家应当严肃思考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乡村的使命与责任,既要像丁玲、赵树理、柳青、周立波等前辈作家一样具有实践主体性和能动性,也要深刻认识现代以来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在创作中面向过去、面向未来。面对巨大的、流动的、不断朝向新方向建构的乡村,作家也要有能力捕捉、命名和书写无意识层面的经验,将其转化为当下时代的审美形式,继而洞察其间蕴含的情感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深刻而全面地把握和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巩固乡村振兴成果,为新时代乡土“铸魂”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认为,当代作家应当重温赵树理、周立波、柳青等作家笔下的农村题材文学经典,进一步思考如何塑造鲜活生动的乡村人物群像。“在主题创作中,如果没有顾及丰富的人物形象,文学性上将会是‘势单力薄’的。要警惕只有‘主题’而缺乏创造的情况,作家要从丰富的文学遗产中汲取营养和精华,从而提升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质量。”

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认为,新时代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反映农村历史性变化的新作品,读者也呼唤这样的作品。如何塑造新农村的“新人”形象,是当前作家普遍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问题。把人物形象塑造成功,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品质,就如同“树的骨干立起来了,才撑得起满树繁花”。

新时代农村题材作品里的“新人”应当是怎样的形象?山东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兵认为,以包容心态直面现代文化转型过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挚的家国情怀,巩固乡村振兴的成果,推动乡土文化重建,为新时代乡土“铸魂”,是新时代农村题材创作“新人”形象的应有之义。

书写“现实的真”,展现“思考的深”,凸显“文学的美”

“在广大乡村,几乎每一个家庭都能写一部书,每一个人都有故事。”作家周瑄璞说,对于中国人而言,土地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创造着生生不息的价值。乡村不会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时代发展和每一个大政方针都在乡村投下浓重的影子,因此,“作家不需要虚构编造什么,睁大眼睛观察,及时记录描述,就是职责所在”。

为写好《纯真年代》这部作品,作家畀愚近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乡村与乡村各色人物的观察之中。他认为,时代浪潮里的乡村充满了丰富的文学元素。作家要关注其中活生生的人,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抓住新与旧、历史与当下之间的冲突,展现时代的丰富和立体性。

“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是开放的,类型应该多样。但现实的真、思考的深、文学的美,应该是追求的共同理想。”《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作家要深入“三农”一线,“按照农村的本来面貌写”,才有可能写出客观真实的农村。

《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主编王国平谈到,从根处洞悉中国乡村正在历经的深刻变化,考察其形与神、表与里、一隅和全局的关系,思考“城乡交叉地带”在新的语境下呈现出哪些新变、又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时代赋予作家的课题。作家要全身心投向农村生活现场,以艺术的方式、审美的姿态去讲述和阐释,以文学的初心呈现生活,展现乡村生活的温暖底色。

把握“新质”农村,书写广阔历史变革

随着科技兴农的深入发展,乡村在“互联网+”、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等方面正展现广阔的历史变革。乡村成为开放、流动、参差多态的时空载体。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看来,新时代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应当更多关注有不同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生活习俗的乡村,书写具体的个性化发展之路,应该将新农民形象作为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兼业、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同时代主体来塑造,展现新农村中伦理道德、情感结构与感受方式的微妙变化,书写个体命运在社会律动与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图景。

乡村不仅负载国家粮食安全、国计民生、生态建设等物质性内容,更承载历史、人文、乡愁等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认为,作家应当深思农村的来路和去向,思考广大乡村在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中应当发挥的历史性作用、能够提供的强大的资源和精神支撑,“只有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把握‘新质’农村、‘新质’农人,才能写出具有宽度、广度、厚度、深度和力度的文学经典”。

乡村精神文化构建也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新山乡巨变》作者余艳结合湖南益阳清溪村乡风文明的改善情况谈到,作家应当思考如何创造出农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从中得到文化熏陶、精神滋养,继而引导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真正实现新时代乡村“人的现代化”。

如何书写当下中国乡村所蕴含着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可能性?《小说选刊》杂志社副主编李云雷认为,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要有历史视野和未来观照,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来整体把握。作家要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切身的体验,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经验,书写出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新史诗。

建构良性文学生态,引导推动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我们当然期待好作家能够自发地找到好的选题。但在信息冗杂的时代,对于好的选题,作家未必都能自己看见。因此,文学出版要加大选题策划力度,积极主动发掘生动典型的素材。”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社长鲍坚结合“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来稿情况谈到,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题材、风格和视野单一、文学性不足等问题,作家出版社将针对性提升来稿的数量和质量,扩大视野、加强策划,积极发掘青年作家、新作家和基层作家,丰富选题类型,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迈上新台阶。

“在城市文学日益崛起的大背景下,对农村有了解并且有兴趣的年轻作家越来越少。如何发现他们,如何将他们送下去、待得住、写得出,这是文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陈涛谈到,需要深度了解“三农”的知名作家持续创作,更需要一大批能够书写新时代的农村、承担新时代文学使命、创造文学新样貌的“新人”作家。作家、编辑、评论家和读者的共同参与,将会为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建构更加良性的文学生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表示,作为中国作协所属学术期刊,未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选题策划中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乡土文学叙事传统以及柳青、周立波等经典作家作品的研究,同时针对“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中优秀农村题材作品加强组织评论研究,积极引导推动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结合新时代农村新变化,从更广阔的学术视角探讨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