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更多乡村成为我们的“诗和远方” ——文学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系列评论之三
来源:文艺报 | 本报评论员  2024年03月15日08:31

湖南益阳清溪村,著名作家周立波先生的出生地,当代经典《山乡巨变》的背景地,如今书舍俨然、一屋一景,荷叶映日、书香怡人。2023年,清溪村获评“农家书屋创新示范案例”“最美农家书屋”,成为闻名全国的“文学村庄”。一位村民感叹:“一不小心,我们的家竟成了别人的诗和远方。”

这句看似普通的感叹,浓缩着一个需要讲述的故事:文学与乡村“离散”而又“重聚”的故事。

半个世纪以前,当代作家基本生活在乡村。他们在露水打湿的地头构思小说形象,在牛羊遍野的叫声中寻找叙事语言。很快,这群文学青年被远方拔地而起的城市、俯拾皆是的机会吸引,他们怀揣自己的书稿和梦想,毅然离开乡村,开始了文学的“进城之路”。

这一走就是半个世纪。过去的五十年,是中国迈入快速城市化的五十年,也是作家不断从乡村向城市迁移的五十年。虽然乡土题材作品不断问世,但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实际已经被城市的集聚效应吸收。今天大多数知名作家都住在城市、写在城市,除了一条藕断丝连的根脉,他们已经与乡村无关,成为城市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

如今,文学与乡村半个世纪的“离散”故事,有了转折。

两年来,中国作协把目光聚焦清溪村,陆续举办“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仪式、“作家活动周”和“益阳文学周”等全国性重要文学活动,莫言、阿来、毕飞宇、麦家等著名作家齐聚清溪,王蒙、贾平凹、梁晓声、迟子建等著名作家授权命名作家书屋,全国各地的作家来到清溪村采风创作、讲座授课、发布新书。清溪村的“文学名片”越发闪亮,文学影响辐射全国。作为文化资源的文学,以盛大的方式,与乡村“重聚”了。

这是当代文学的“衣锦还乡”。乡村给了当代文学最初的创作动力和写作资源,当代文学没有忘记这份养育之恩。现在,回馈乡村的时候到了。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文学心念恩情,思忆来处,回身走向了晨光中的露水、暮色中的牛羊。

饮水思源,缘木思本,这是文学的情义。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乡村现代文明,这是文学的使命。

发挥资源调配的突出优势,让更多文学的活水,从城市流回乡村,从资源过剩的地区流到资源匮乏的地区,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共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时代的“文化成果”,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心之所系。

2023年,“文学村庄”清溪村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收入1224万元;带动村集体收入达到120万元。其中,21家书屋接待游客65万人次,书籍销售额61万元。书香民宿备受欢迎,节假日入住率达到90%以上。书屋的建成,对当地文旅消费形成了整体性带动。两年来,先后有60多名年轻人踏上与乡村的“重聚”之路,从广州、深圳、长沙等大城市返村,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他们成为作家书屋的管理者、山乡文学课的主讲人、清溪村冉冉升起的“笔杆子”。

现在的清溪村,屋舍雅致,环境幽美,当地农人普遍增收,读书会、朗诵会、文学沙龙等文化活动屡屡开办。热爱文学、崇尚文化,在百里之内蔚然成风。

原来,文学比我们想象的更具创造力。文学不止是一行一行的文字、一本一本的读物,也不止是二三子之间的私语、茶余饭后的消遣。清溪村的实践告诉我们,文学还可以是一间精美的书屋,一群致富的农民,一座振兴的村庄。

不必再疑惑什么是“诗和远方”。文学所在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那么,让新时代文学的活水,滋养更广大的乡土大地,让更多的清溪村,成为我们的“诗和远方”!

(执笔: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