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优化艺术人才选拔标准 推进跨专业长学制培养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
来源:文艺报 | 路斐斐  2024年03月13日07:22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质生产力”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连日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对此感触颇深。20多年来,无论是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还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咨政建言,许江始终对文化与艺术教育问题保持着关注与思考。“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令他意识到,“一个‘大艺术、新艺术’时代即将来临”,由此可能带来的艺术发展与大众审美需求的新转向,乃至艺术教育的新需要等,需要我们为之尽早做好准备。

以新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新艺术形式或将形成新的发展浪潮。随之而来,文化文艺的发展可能也将进入一个“大文艺”时代,艺术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许江提出,希望在中国画等艺术学科领域试点“本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他认为,这种贯通式的长学制培养模式,不仅适用于中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学科教育,在当下跨专业的“大艺术、新艺术”学科培养体系里亦同样需要,并且已变得“迫在眉睫”。

许江谈到,20世纪以来,中国画学多次受到西学的冲击和影响。随着西方绘画、艺术的逐步普及并被大众接受,中国画学的话语权逐渐面临巨大挑战。观看近几年举办的全国美展后他发现,彰显中国画传统笔墨精神的佳作已凤毛麟角,这也显露出当下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许江介绍,目前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系统性、特色化中国画学教育的专业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数量较少且招生规模有限。这让多年从事美术教育的他深感忧虑。他谈到,多数院校招生时都以西画考察的方式来选拔中国画学人才,于是造成了中国画传统笔墨精神的进一步丧失。具体到教学环节,各院校还普遍存在着专业分科窄化、创作与研究脱节,以及重写实轻写意、重创作轻笔墨、重形式轻内涵等问题,研习者缺乏深厚的兼通学养,其创作或研究难以呈现中华民族的大国气象与新时代的风骨精神。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许江认为,中国传统绘画人才的培养亟须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汇通全国艺术与人文学术资源,重建中国古典脉络中的“通人”之学,重塑新时代的艺术风骨。“中国画是民族之画,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许江表示,中国画不仅是一个画种,更是国粹之学,关乎民族文化记忆的传承与发展,关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世界美术史上亦占有极高艺术地位。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画教育的传承发展?他建议可进一步优化中国画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明确选拔标准和方式,区别于西画人才选拔的要求。具体可由九大美术学院、综合性重点高校、师范类高校共同组成“中国画专业校际联考联盟”,制定相应选拔标准。同时,继续深化中国画学教育教学改革。在坚持“诗、书、画、印”和“文、史、哲”相结合、师徒传授式与班级课程式相结合的中国画传统教学体系基础上,实施从中学(预科)到本科、硕士、博士的贯通式长学制培养模式。

“艺术教育是一种智性教育。”许江表示,“智性”包括独特的感性方式和心物交融的内涵,是一种“自在的基础、自觉的感知、自为的体系”。它们都涵融在专业化的训练和赋能之中,同时还带有很强的个性化、多样化倾向。因此,应当允许艺考和艺术教育保留其特殊性。许江建议,应进一步加大具有校考资格的艺术院校和专业的自主招生力度。如适当扩大招生可实施方案,包括一定范围内的文化课自主划线资格、对极少数校考成绩特别优异或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的破格录取机制等。许江呼吁,考虑到艺术类专业的特点、校考招生院校和省级统考招生院校的区别、区域教育水平的差异等因素,未来可适当调整相关艺考招生政策,以保证艺术人才的选拔既有序有效、公平公正,又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