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古尔纳寄语鲁院高研班学员:“不用想太多,只要坚持写作”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鹏波  2024年03月12日16:47

三月的北京,春光明媚,万象更新。中国现代文学馆内的融融春色,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到来,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3月12日,结束对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参观后,古尔纳携夫人走进鲁迅文学院,与鲁院第四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举行座谈,畅谈他的人生与文学。面对学员们踊跃的提问,古尔纳畅所欲言,讲述人生经历,分享创作感言。座谈会由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主持。

吴义勤主持座谈会

人物关系永远是写作的重要主题

古尔纳的作品聚焦难民、离乡、故土、身份认同、种族冲突等主题,对普通人的生存状况、精神境遇有深刻、温情的书写。现场有学员提问,要写好跨文化作品,除了写出外乡人融入的过程,还有什么是重要的?古尔纳回答说,他的写作之所以涵盖外乡人融入这一主题,主要因为他对这种情况比较了解,跨文化对他而言是一种个人经历,也是他感兴趣的事情。“作家不要担心写作的主题,人物关系永远是写作重要主题之一,最重要的是写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古尔纳与鲁院高研班学员畅谈他的人生与文学

当被问到如何与叙述者“我”保持距离,又能让作品显得真实,古尔纳分析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视角的优劣:“第一人称视角可以展开很多故事,抵达人物的内心和想法,第三人称更有局外人的感觉”,选择哪种视角,取决于作家想要达到的效果,“作家要把自己当作艺术家,就像画家作画之前会先想象要画一幅怎样的作品,写作与此类似”。

在古尔纳的《砾心》中,主人公将母亲的屈辱遭遇与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进行对比。对于如何通过传承经典滋养当下的写作,古尔纳认为,作家也是读者,小说创作基于过往大量的阅读和投入而产生。写作前应该多聆听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对过去的阅读作出回应。自己在作品中参考经典,基于对某个主题产生了兴趣,从中听到很多内心的回声。对于读者来说,当读到的文本与其他文本有所参考,会感到高兴。“借鉴经典不是写作之初就设想好的,如果写出了经典作品的现代版本,这也无可厚非。”

座谈会现场

在写作过程中才确定要走创作之路

活动现场,古尔纳回忆了自己在桑给巴尔时期的生活,那是一个多语种、多民族共居的环境。到英国后,他不得不经历入乡随俗的过程。在他看来,这也是异乡人在他乡不懈努力、通过斗争保留原初文化的过程,必须要这样做。“这样的主题并不是描述困难,多文化主题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谈及自己的写作之路,古尔纳表示,当作家并非自己最初的决定,年轻的时候希望能表达经历,在写的过程中才立志要走一条创作之路。写作的过程也是理解过往经历的过程,在这么做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某一时期某个作品可以成型,从而继续写下去。他建议中国青年作家“不用想太多,只要坚持写作”,这对所有作家其实都适用。

古尔纳在作品中书写痛苦、阐释痛苦。对此,古尔纳坦言,人生本来就充满了痛苦,在此情况下,如何写没有痛苦的人生呢?“小说如果只写幸福,读者会不相信,因为生活是充满困难的,也没办法给出确切答案。主人公遇到很多困难,经过抗争过上了满意的生活,这样的故事是可信的,读者也更感兴趣。”

本次座谈以“循着故事而来——遇见古尔纳”为主题,诚如吴义勤所言,这场中外作家间的交流和碰撞,让我们对文学故乡、作家身份、历史书写,以及世界文学现状、各自的文学传统等诸多问题,有了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此次对话和畅谈,也必将激发出彼此鲜活的创作灵感,进一步深化源自文学与文化的深情厚谊。

座谈会现场

摄影:王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