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文化遗产走出来、动起来、融进去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4年03月10日08:50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要求,深刻阐述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为我国文博领域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对此,多位代表委员聚焦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分享他们的实践与思考。

“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丰富的艺术语言来阐释文物的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让古老的技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

“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不断探索文物活化新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头雁作用,推动更多文物走出库房、走进展厅。”王春法介绍,2022年9月,国家博物馆举办“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让穿越千年的丹青、散落全球的国宝通过高清打样图像汇聚一堂,成为火爆全国的现象级展览;为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和阐释“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的价值,国家博物馆以一物一展的形式于2023年5月举办“数说犀尊”展览,综合运用高清三维扫描、人工智能等多种数字技术直观呈现文物的高清细节,让观众多维度深入感受犀尊所承载的多重价值;2023年5月,国家博物馆推出以击鼓说唱俑为原型的原创舞台剧《盛世欢歌》,以多元表现形式让沉睡千年的击鼓说唱俑在当代舞台上苏醒,将时代审美特点与传统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开拓了文物活化传播的新形式……国家博物馆经过不懈探索,努力推动文物走出来、动起来、融进去,让文物中蕴涵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走进广大观众脑海之中,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事业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无限可能。如今,古籍保护工作正是在科技发展的助力下取得了巨大进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坦言:“古籍在保护的同时,需要传承、传播、利用,实现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服务现代社会建设的作用。”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献典籍多为纸质,使用中需要科学有效保护。对此,陈红彦举例说,不少红色文献使用的纸张质量较差、酸化严重。国家图书馆于2004年和2019年均开展过调查,检测结果显示90%以上的红色文献PH值低于4.5。为此,陈红彦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应迅速抢救酸化文献,并加快其数字化进程,保留影像,以数据库形式提供研究利用。

“掌握对文化遗产的基本认识、价值判断以及了解文化遗产本身面临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传承。”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文博中心主任兼张学良旧居陈列馆馆长李声能表示,全国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要准确把握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贯彻落实好普查工作方案、标准规范。

此外,李声能强调了旅游文创产品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作用。拥有沈阳博物馆、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12家博物馆的沈阳市文博中心2023年文化创意产品收入1500多万元,加上其他产业收入共2000万元,比2019年增长了将近4倍。李声能表示,通过把更多的文化元素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让观众在参观旅游的过程中把文化带回家,是对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保护方式之一。

“我们应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杨善竑看来,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既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又让旅游休闲更具文化内涵。

在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近年来,阜阳以馆藏文物为主线,建成“双清左岸·遇见”文化健身步道,让群众在休闲健身中欣赏传统文化之美;以阜阳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龙虎尊为原型,提炼推出文创IP“呆呆龙”形象品牌;开展阜阳博物馆进课堂活动,打造“百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纪念馆里的思政课”等品牌活动。杨善竑说:“在保护基础上,统筹旅游发展与特色经营,提升文旅体验的知识性、感悟性和互动性,才能实现文化遗产向旅游产品的有效转化。”

除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好知识产权,持续激发非遗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好地保护、传承非遗。”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雪琴特别强调了非遗品牌建设。在非遗品牌发展的过程中,崔雪琴发现许多相关的小微企业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人才匮乏等短板。对此,她建议,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市场,拓宽、完善助力非遗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

(统稿:刘源隆 参与采写:彭澳丽、卢旭、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