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逢《人民文学》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孙兵  2024年03月07日11:34

近期休假回家,闲来无事整理书房,在书柜的角落里发现厚厚的一摞泛黄的杂志。我拿起一看,《人民文学》几个大字映入眼中。轻轻翻阅,看着不同板块的铅字,几缕温润在心中逐渐蔓延开来,读书识字时的往事也如画卷般在脑海里缓缓铺开。

恍惚回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我还是一个身穿夹克、留着平头的小男孩。爷爷是老师,总督促我要好好学习,加上他喜欢写写文章,经常在报刊登出。于是我也对写作也逐渐产生了兴趣,课余时间也会写点东西练练笔。每当写完,爷爷便拿起来看看,点评几句,最后总会以“多看看名家的作品,借鉴一下写作手法”结尾。

我记得那年我刚上初一,爷爷有一天给我带了一本《人民文学》的杂志,说这里面的文章让我可以好好看看,这是国内第一份文学期刊,毛主席都给它题词呢,创刊五十多年了,很多名家比如茅盾、宗璞、陈忠实等都在这里发表过重要文章,这里面的营养足够我吸收了。

我翻开杂志,一股文字的香气扑面而来。我至今还记得里面有一组诗,诗歌的后半部分看不太懂,但前半段极其丰富的比喻一下子就将我的眼球牢牢地吸引,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后来才慢慢咀嚼出一些内涵,也就是从那时起,一颗诗歌的种子在我心底悄悄种下。

那天晚上我将那本杂志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每个板块每篇文章都在心头细细品读。那些文字仿佛裹挟着缕缕阳光,穿透阴霾温暖地照进我的新房。我像一个沙漠中的饥渴之人突然见到了琼浆玉露,一下子就扑了上去痛饮一番。这份意外的惊喜简直难以抑制,读完仍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又将每一篇文章重新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将文中优美的词句,一一摘录进新的笔记本里,那份仔细不亚于在沙滩上翻捡珍珠,唯恐落下一粒。

从那以后,几乎每个月爷爷都会给我带来一本《人民文学》,一边陪着我品读里面的文章,一边指出我文字中的不足。我慢慢地知晓了铁凝、王蒙、路遥、迟子建等等大家,学习他们文章的架构、描写的笔法等等,再运用到日常随笔以及语文作文中。慢慢地,我的文字也被语文老师认可,作文常常被当作范文在班里传阅。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之后,在社团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试着向外界报刊投稿。2005年的冬天,《大江晚报》刊登了我的一首小诗,我看着稿费汇款单和当日的报纸,看着自己的文字第一次变成整整齐齐的铅字,心中不由得激动万分。

想起那些年,在暖暖的台灯下,我一字一句地读着《人民文学》里的文章,爷爷戴着老花镜,靠着桌子陪在我身边,时不时指点我几句。当我们都觉得某部分修改得相当不错时,相视一笑,爷爷便摸摸我的脑袋,笑着说,兵兵真厉害,以后写文章肯定能超过爷爷。听着爷爷爽朗的笑,我的心中涌起无限的甜蜜……

上了高中以后,当时的语文老师夏老师刚刚师范大学毕业,比我大不了几岁。因为文笔不错,语文老师很喜欢我,邀请我加入学校的文学社。我惊喜地发现学校订阅了《人民文学》,每当收到杂志的时候,老师都会叫上我,拿回来跟我一起品读,我们常会为一个喜欢的句子兴奋多时,然后反复讨论直到吃进肚子里。我又在阅读中知道了韩少功、贾平凹、袁鹰等等名家,而那些精彩的文章和故事也一直生长在我的岁月里。

那时候也是我最幸福的日子。因为离家远,我选择住校,每周末回家一趟,父母也会将下一周的生活费给我。我通常都是一半用来吃饭,一半用来买书,买书的钱是坚决不能动的。偶尔饭钱吃完了,就去蹭室友的方便面吃。室友打趣道,普希金说书是精神食粮,我咋吃了这么多还需要吃他的方便面呢。我嚼着方便面看着书,头也不抬地说,因为梁实秋先生也说过,食粮不要自己生产,自己生产的不一定会比别人的好。随后与室友相视大笑。

学校周五下午只有一节课,放学后我都会去离学校不远的二手书市场用剩下的饭钱淘往期的《人民文学》,这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因为当时看得多了,很多素材和写作手法会用到作文里面,整个高中阶段每次考试我的作文几乎都是范文,当时校刊的编辑是我的语文老师,时常找我约稿,看着精心撰写的文字变成印刷体,心里别提有多幸福了。

踏入社会之后饱经风霜,《人民文学》给予我的记忆与温暖永远难忘。正是这些美好的字符一直激励着我,为平凡的岁月带来美好与温馨,让内心多一份朴素与坚韧。

每每在捧着《人民文学》坐于书房,进入想象与逻辑的世界,悠哉悠哉,生出遁世之逍遥。书中伟大的灵魂与我作伴,偶有焦虑困惑的时候,他们便将智慧如同耳语一般告诉我,悄然渗入生命的每一个罅隙,使我像颗灌浆的麦子一样充盈饱满。

这三十年来,无论生活多难,我一直没有放下过文学梦,也渐渐发表了一些文字。写我与《人民文学》的故事是多年的夙愿。如今再见《人民文学》,一如重逢那个曾经相交甚欢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