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六十年的不解之缘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靳广道  2024年03月07日11:23

我珍藏着1964、1965两年二十四期《人民文学》。一晃六十年过去了,期间,工作调动,数次搬家,不离不弃,保存完好。

这些书承载着很多遥远而温馨的记忆,改变了我的人生之路。

1957年我考上家乡的一所初中,在学校图书阅览室里第一次见到《人民文学》,知道这是全国最高级别的文学期刊,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0年初中毕业考取徐州电力学校,学校图书阅览室也有《人民文学》,但是晩上和星期天不开门,只能课余时间争分夺秒看一看。

1962年学校停办,我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微山湖畔的韩庄发电厂。报到第二天就跑到图书阅览室一看究竟。没让我失望,虽然仅有四种文学期刊,却不缺《人民文学》。

我在锅炉车间当运行工人,三班倒,有空就往阅览室跑,成了这里的常客,每期《人民文学》至少看两遍。阅览室在外间,一张大长条桌上放满报纸画报。里间书柜上摆着各类图书,我也借长篇小说拿回宿舍看。

不知什么时候做起了“作家”梦,渐渐变一般阅读为有目的学习,还带着笔记本抄《人民文学》上的文章。那时买不起笔记本,用绳子把废弃的仪表记录纸串起来当本子。我如饥似渴的样子,深深感动了不仅十分漂亮而且心地善良的图书管理员,她说可以让我拿回去看,看完再送回来。我婉言谢绝了她的好意,我不能给她添麻烦。她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在家待业,是厂工会找来的临时工。

但是,《人民文学》似一根无形的红线,把两颗心拴在了一起。

1963年底,那姑娘的父亲调到虽同属徐州电业局却相距二百多里地处安徽省的一家火电厂,全家随迁。那根无形的红线并没有被距离扯断,1970年我们结婚,已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说《人民文学》是我们的“红娘”也不为过。

图书室换了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头,他砍掉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文学杂志,我不得不咬咬牙作出艰难的选择,上邮局订了1964年全年的《人民文学》,成了全厂两千多人中唯一自费订阅文学杂志的人。虽然不过四元钱,但是我当时的月工资才二十二元,再怎么省,每月生活费也得十二元,还要给父母汇五元补贴家用,就剩五元了。另外,韩庄镇上的新华书店进了新书,书价大多一元上下,拿起放下,放下又拿起,犹豫半天,最终还是经不住诱惑,狠狠心买下来。几年积攒了七八十本。毫不夸张地说,钱都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

同样是书,捧在手里,买的与借的,那感受是不一样的。

1973年我调到妻子工作的安徽省淮北市,进入淮北发电厂。不久,领导发现了我的“特长”,把我调到宣传科搞新闻宣传。按规定,宣传经费可以订阅一些文学期刊,复刊后的《人民文学》成了我的首选。

我退休前,在行业内外,从地市级到中央级媒体,发表了二千多篇新闻作品,二百多篇文学作品,唯独没有给我心中神圣的文学殿堂《人民文学》投过稿子。自知才疏学浅,能力不够,写不出达到发表水平的稿子。若有来世,再续前缘,再作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