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还是不要揽这个瓷器活
来源:解放日报 | 周岭  2024年03月07日07:39

从清代到民国,虽然《红楼梦》主要流行的是一百二十回本,但后四十回是出自另手的续作,对此基本上没有太多不同意见。再后来,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都用大量的篇幅,继续论证了后四十回并非出自曹雪芹之手。

也还是有不同的声音,尤其是近年间,翻案之说忽然多了起来。大概分为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后四十回虽不属于曹雪芹原著,但续写得不错,大体上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另一种意见是,一百二十回都是曹雪芹写的,首尾呼应,故事完整,人物合理,文笔连贯。甚至用计算机对全书的语言做了统计分析,结论是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完全一致。

当然,不管是什么人说的,最重要的还是证据。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来说,最有意义的证据就是文本比较。

先说故事结局。《红楼梦》是个悲剧故事,前八十回不断有这样的提示:“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等等。小说越往后,肃杀败落的气氛越浓。正像鲁迅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可以想见,结尾应是个悲剧。后四十回的结尾却是“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是大团圆结局。这应该不是曹雪芹的意思。

再看前八十回设置和铺垫的各种矛盾。诸如房族之间的矛盾、嫡庶之间的矛盾、主仆之间的矛盾等,前面已经蓄足了势能,到八十回以后理应大故迭起。但在后四十回里,这些矛盾忽然都不见了。例如,前八十回里,邢夫人和王夫人的关系已经剑拔弩张了,而后四十回里,她俩的紧张关系凭空消失了。最奇怪的是,她俩的行动、言语空前一致,就连称谓都变成了“邢王二夫人”,成了一个集合概念。

最不合理的是贾宝玉,都知道他不喜欢读正经书,鄙薄仕途经济。结果第八十一回“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贾宝玉读书去了,还给巧姐讲《列女传》,还去参加科举考试,还考上了。这哪里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宝哥哥?一部作品里,主人公的性格应该遵循发展的必然逻辑。这并不是说,性格不可以转变,但转变是要有契机的。没有契机的转变,就是扭曲。而这种扭曲,是不允许的。

平心而论,后四十回写“黛死钗嫁”的调包计,很见心思,甚至可以说很精彩。但是不合理。为什么呢?调包计是谁出的?王熙凤。她出此一计,是为了让宝钗嫁给宝玉,这对她有什么好处?她是荣国府的内当家,但这个差事是怎么来的?是王夫人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了,大儿媳妇李纨又是个寡妇,不便出头管事,所以把她从贾赦那边借调过来的。假如宝玉娶林黛玉,这位弱弱的林姑娘绝不会抢了她的位置。假如娶了宝姑娘呢?那就麻烦了。人家既是王夫人正牌的儿媳妇,学识、才具、人缘也在王熙凤之上,而且之前经历过管家的实习。有一次,王熙凤小月,不能上班。王夫人指定了三个人代管,一个是探春,一个是李纨,一个就是宝钗。那么,宝玉娶了宝钗,正主儿来了,王熙凤就得让地方吧。这事儿,王熙凤想不到吗?这像是“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的王熙凤做的事儿吗?常言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王熙凤这是怎么了,要跟自己过不去?所以,这个桥段极不合理。

再有,贾母老太太又是怎么回事儿?黛玉可是自己亲生女儿的亲生女儿啊,用句时兴的话说,黛玉身上有老太太的DNA啊。宝钗再好,也是没有骨血关系的拐弯儿亲戚。老太太再糊涂,也知道这个调包计会害死林丫头的呀,怎么会忽然跟王熙凤联起手来,要置林丫头于死地呢?这也极不合理。

孤立地评价调包计和“黛死钗嫁”的故事,的确有戏剧性。但作为整部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合理就是不相容,不相容就是败笔了。

再看细节。脂砚斋说:“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前八十回有多少绝妙好辞,像《葬花词》《菊花诗》《螃蟹咏》《桃花行》《秋窗风雨夕》《芙蓉女儿诔》《芦雪庵联句》等等。后四十回呢,有一首像样的诗词曲赋吗?

北京卫视曾经请我去谈《刘心武续红楼梦》,我表达的第一个意见就是,曹雪芹是一个诗人,一部《红楼梦》充满了浓厚的诗意。不仅如此,所有的人物诗,都契合人物不同的身份、境遇、才学。这种“按头制帽”的功夫,恐怕连李白、杜甫也未必能比得上他。续写《红楼梦》勇气可嘉,但如果写不好诗,甚至不会写诗,还是不要揽这个瓷器活。强努着写出来,也不是《红楼梦》。说实话,如今在大学里讲授诗词的教授很多,但会写诗词的不多。作家和红学家中会写诗词的,更难得见到。所以,遍观一切续书,包括传本的后四十回,都见不到一首好诗。这不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吗?

前八十回所写的服饰,是何等的华美,后四十回呢,有一件值得说说的衣服吗?前八十回写到的一饮一馔,是何等的讲究,后四十回呢,给黛玉吃的是什么?“稀饭”加“火肉白菜汤”。贾母就说过“汤不对稀饭”,就是小户人家,有谁家“稀饭”是跟着“汤”一起端上来的?还有什么“五香大头菜”“再加上点儿麻油和醋”,这是给林姑娘还是给刘姥姥吃?前八十回写栊翠庵品茶,茶叫“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具则“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绿玉斗”等等。而后四十回里,喝的是什么茶、用的是什么水、端着的是什么茶具?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作为续书的后四十回,实在不能说“续得很好”。

还有,脂砚斋在前八十回的批语中,透露了很多“后文”,就是丢失了的后三十回书的人物故事。例如,脂批多次提到一个特殊的地方,叫作“狱神庙”,在这里发生了很多故事。贾家败落,宝玉、凤姐被关在“狱神庙”里。昔日并不得宠的丫头红玉和茜雪来到这里“慰宝玉”“慰凤姐”。有一回的回目是“贾宝玉参无知无识,花袭人信有始有终”,看来袭人也来到了“狱神庙”,还有刘姥姥与王熙凤“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提示,诸如“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的故事、凤姐“扫雪拾玉”的故事、“甄宝玉送玉”的故事、宝玉“悬崖撒手”的故事、“卫若兰射圃”的故事、“贾芸仗义探庵”的故事……脂砚斋在后三十回书稿还在的时候,看过这些内容,所以才在书稿丢失之后,用批语的形式,表达了捶胸之痛。但是,如此大量的佚稿内容在后四十回里,竟然一个字的消息也没有,还能说这是曹雪芹的原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