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推进戏曲高质量发展 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路斐斐、杨茹涵  2024年03月06日07:46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到,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工作生活保障和表彰奖励制度。要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围绕新时代戏曲的传承发展问题,如何以专业型、拔尖型、复合型的戏曲人才培养推进戏曲高质量发展,来自文艺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思考并建言献策。

打造新文科教育 培养戏曲拔尖人才

“培养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行业和社会的热切期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对戏曲理论研究人才和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深有感触。在他看来,中国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代代卓越的艺术家创造了戏曲艺术辉煌的历史。新时代戏曲艺术在激发中华文明新活力、构筑中国文化新形象、打开中外艺术交流新局面等方面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无论是对戏曲艺术的理论阐发,还是提升戏曲表现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手段,都急需一批既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的戏曲拔尖创新人才。他谈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戏曲艺术在剧目创作、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制约戏曲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其中,戏曲人才培养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戏曲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尚未建立;戏曲行业的特殊性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往往采取统一标准,没有充分考虑特殊领域的行业特点;现有戏曲学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成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戏曲事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他呼吁,要充分认识培养高层次戏曲人才的重要性;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中,突出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给予戏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更多政策支持;同时更多考虑戏曲教育特殊规律,不盲目比较办学规模,更注重内涵特色发展;重点加强戏曲专业学位博士人才培养,把培养造就具有艺术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艺术家作为工作重点,在兼顾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适当侧重专业学位博士人才培养,以新的人才培养成果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全国人大代表、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表示,2022年,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印发了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在艺术学门类下增设“戏曲与曲艺”专业学位类别,其目的正是要加强对传统戏曲与曲艺的学科支撑和人才培养。202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进一步强调了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她看来,推进文化数字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科学优化、有效推进戏曲与曲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教融合,打造新文科教育的中国范式,可以有效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力助推以戏曲和曲艺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广泛搭建实践平台 “整剧”式传承艺术精髓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人才培养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进入新时代,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广大戏曲工作者努力下,戏曲界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的问题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戏曲人才培养周期长、对从业者要求高,还需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的人才培养之道。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赵秀君认为,在当下戏曲人才培养中,“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作为以实践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传承的宝贵经验,从未过时。但随着快时尚文化的盛行,戏曲人才培养中出现了“碎片式”“片面化”的人才速成班教学模式,使年轻演员对剧中人物特点的拿捏和剧情的起承转合缺乏全面正向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掌握艺术中的“精”与“魂”。赵秀君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从40年前就开始坚持的“整剧”式传承为例谈到,这一模式将年轻演员聚集在一起,延请名师,“一对一”授课,通过先分散学习提高个人表演能力,再集中排练,同时重视演员间的配合与相互成就,能真正发挥剧组“一棵菜”精神,切实将戏曲艺术的传统精髓延续下来。鉴于目前全国戏曲院团的经营现状,推行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文化部门在经费和政策上予以扶持。“百教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演。” 赵秀君谈到,戏曲艺术是实践性艺术,演出也是戏曲人才培养环节的重中之重,是能让青年演员迅速成长的唯一途径。因此她建议,各地出台青年演员演出补贴政策,对当地考核优秀、业务突出的青年演员安排专场演出,并对演出进行成本补贴。同时鼓励院团施行低票价惠民政策,吸引更多观众关注青年演员,见证青年演员成长,将政府给予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青年演员和戏迷观众身上,实现真正的“以文化人”“以文惠民”。

“戏曲是舞台表演艺术,表演的核心是表演者。因此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戏曲人才培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原院长刘侗谈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舞台艺术实践和交流推广是重要的平台和枢纽。因此,充分利用重要的国家全媒体资源,给广大的青年戏曲艺术工作者尤其是演员、演奏员搭建实践平台,广泛交流切磋,让更多观众了解当下优秀的青年戏曲演员非常关键。刘侗观察到,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吸引了全国62家京剧院团、戏曲院校的671名青年演员报名,堪称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的大荟萃、大检阅、大汇报。像这样全国性的青年人才交流展示宣传推广,对广大青年戏曲演员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应大力提倡。他建议,未来可以通过举办各个戏曲剧种“青年戏曲演员大会”的方式,促进地方戏曲的人才培养和艺术传承。同时也应积极丰富和拓展戏曲人才展示的内涵与外延,增加“戏曲演员的基本功展示”“戏曲演奏员的演奏技能展示”“戏曲舞美扮戏技师技能展示”等,为全面传承和繁荣发展中华戏曲艺术打好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

多措并举综合培养 建设复合型人才梯队

在全国政协委员、陕西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看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互通的不断加强、科技与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戏曲艺术的表达方式不断丰富,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戏曲传播效能,加强人才培养,多措并举促进各门类艺术人才队伍的均衡发展和持续壮大,培养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戏曲人才,是夯实戏曲传承发展根基的重要举措。尤其随着新媒体传播日益兴盛,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戏曲传播人才的培育尤为重要。她建议,可以依托高等院校资源,发挥院团实践优势,加强对专业人员从学校到院团、从传统剧场到新媒体平台的高效、综合培养,培养一批既懂中国戏曲艺术,又懂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人才,从而有力提升戏曲新媒体传播效能,让更多国内外受众借助新媒体平台了解戏曲、欣赏戏曲,进一步认识到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提升戏曲艺术的海外影响力。同时,剧目生产作为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重中之重,仍要精耕细作,加强优质内容创作,提高剧目品质。根据新媒体传播需要,还应适当发展戏曲短视频、网络直播、录播及精品戏曲短剧制作等,培养戏曲观众,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人的高质量发展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谈到,加强戏曲人才培养要从三处着手:其一,艺术创作者既要懂技艺,又要有情怀,要注重培育兼具技能与思想的德艺双馨的创作者队伍。编剧、导演、演员等创作者,不能只懂舞台程式、只通语言符号,还需向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民深处探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与时代进步。其二,创作者的理论储备决定了作品的审美景象,要培养具有深厚理论积淀的创作者,其作品才更具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其三,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批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既能考察艺术水准,又能统筹整体规划,以现代化、机制化、规模化的制作流程高质量推动项目落地。而现在,既懂艺术规律又懂现代化管理的综合人才还很少。为此他建议,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长效机制;加强文艺创作者的理论学习,丰富文化储备;加强培养艺术管理人才,提升艺术团体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在精品创作方面,根据艺术规律和创作实际动态调整创作规划,以艺术规律为先,建立更具科学性、代表性的生产和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