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民文学》,梦开始的地方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何曾  2024年02月28日11:52

2000年12月,高中毕业的我参军入伍到北京,成为一名光荣的警卫战士。

新训结束后,爱好学习又有点小文采的我被分配到了连部担任文书。当文书后,我养成了读书看报的好习惯。每天下午,当体能训练结束,《解放军报》和《战友报》《解放军文艺》等报刊送到宿舍时,我都会拿起来认真阅读,读书看报对于自己的政治学习和工作能力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有一天,我在《解放军报》上看到了《人民文学》杂志社刊登的人民文学创作培训学校的招生启事,这对我来说是件莫大的好事。参军前,我语文成绩不错,作文也过得去,平常喜欢看家乡文化馆办的文学报《晓霞》,上面刊登的诗歌和散文作品都很喜欢读,也盼望着有一天自己的作品可以刊登上去。在那时,我的心中就一直有创作的愿望,可总是感觉找不到门道,只好收起自己文艺小青年的心。我知道,《人民文学》是很高级的文学刊物,令人仰望。同时我也了解到,人民文学创作培训学校是由崔道怡老师任校长,分为“一堂课”教学、2002年度班、专家辅导班三个班型,专家辅导班的阵容强大,都是由副主编和编审辅导,有韩作荣、肖复兴、李敬泽、崔道怡、杨泥、商震等老师前辈。

认真思考后,我决定参加培训,这既能引导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也有助于日常写作水平的提升,对工作有所助力。我选择了年度班,报名了诗歌专业。不久,我就收到了人民文学杂志社寄来的《人民文学》和崔道怡老师的欢迎信,崔老师鼓励我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用心创作,争取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取得成绩和收获。当时,为了帮助我们学习,《人民文学》杂志社每期还推出了一本副刊,我在上面也读到了南充诗人的作品,比如瘦西鸿老师。从此以后,那些训练学习、站岗执勤、公文会务的闲暇,我就拿起《人民文学》,认真研读其中刊登的诗歌作品,自己也尝试着写些诗歌。我把自己的军营生活写成诗歌——《军营》,怀着忐忑的心情将它作为第一次作业寄给了杂志社。没过多久,就收到了辅导老师的回信,老师鼓励我作为初学者,第一次就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很不错。同时,也指出了诗歌中的问题,比如思路、语感等方面的欠缺。辅导老师的回信,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我先后写出了《军营的灯》《想家的时候》《长城》等作品,陆续寄给了老师。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出我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鼓励我多读书,多读韩作荣等老师的作品,只有读透彻了,自己才会有感觉,从而写出现好的作品。

虽然我作品没有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也没有登上过《人民文学》杂志副刊,但通过学习,真正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001年12月,我创作的散文诗《新兵》发表在北京军区《战友报》上的“战士习作园地”栏目,这在部队引起了轰动,我也成为大院里小有名气的诗人。我的公文写作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写的公文材料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得到了机关领导的肯定。后来在部队的征文比赛中我多次获奖,也收获了很多荣誉,先后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共青团员、优秀报道员、自学成才标兵等。

每次出差,我总会抽空去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的人民文学杂志社楼前望望,那是一个文学青年对文学殿堂的崇敬,也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仰望。无数个夜晚,在北京某处十几平方的办公室里,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抱着一本厚厚的《人民文学》杂志认真阅读,他一生都不敢忘怀,那是一个少年梦开始的地方。

2002年,我还收到了崔道怡老师的来信,他鼓励我继续参加学习。然而,我因为决定退伍,就没有再继续参加2003年的年度班了。那封信是文学前辈对后辈的关爱,是对一个文学青年的鼓励与支持。2022年7月,崔道怡老师去世了,他对我的关怀,让我至今难忘,我在家乡的嘉陵江边,送去了对他的哀思。

凭着在人民文学创作培训学习的经历,退伍后的我积极开始文学创作,我先后在各大报刊发作品若干,并多次在全国、省市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加入了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还担任了家乡的作协副主席。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人民文学》杂志。是文学创作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是《人民文学》引导我走向文学之路,我至今感恩遇见。

《人民文学》已走过七十四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民文学》确正芳华。七十四年来,《人民文学》培育了众多文学新人,发表了很多优秀作品,引领着中国文学前行的方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将继续与《人民文学》一路同行,用自己的笔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来回报《人民文学》,回报时代,回报人民。

感恩《人民文学》,梦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