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有画意的小说
来源:文汇报 | 苏北  2024年02月05日08:18

我读汪曾祺小说《鉴赏家》,里面写的季四太爷季匋民,我就想起汪先生本人。

汪先生是有画名的,他也想做一位画家。他父亲就是一个画家。他十九岁去考西南联大,汪先生曾说,如果考不上,他就准备去考国立美专。可是汪先生考上了,要是考不上,他就会上美专去,也许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会多一位大师。

《鉴赏家》的情节很简单,讲一个大画家和一个送果子的小贩的故事,它也是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俞伯牙与钟子期,一个弹琴一个听琴,演绎出一曲“高山流水”的深情。叶三虽然是一个水果小贩,但他懂季匋民,懂他的画。季匋民画画从不让人看,但他可以让叶三看,叶三对他的画的赞赏,都是季匋民自己得意的地方。季匋民画错了荷花,叶三指了出来,季匋民就重画一幅送给叶三,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的画不题上款,让叶三可以去卖。叶三说,你的画我都不卖。果然叶三死后,遵照他的遗嘱,他的儿子把季匋民送的画全部作陪葬了。

汪曾祺先生是懂中国画的。他写这篇小说也是向宋元之后的中国文人画致敬(他对中国古代的许多画家都了解),也将他对中国水墨的理解倾注在了文中(包括技法)。比如写季匋民画墨荷、画紫藤,这些汪先生都画过,比如“紫藤里有风,花是乱的”,汪先生自己就画过许多这种乱花的紫藤。

汪先生在美国爱荷华访问期间,曾有过一个题目为“我的创作生涯”的演讲。他谈到中国文学与绘画关系时说,有些人说他的小说是诗化小说,他倒是希望有人说他的小说是有画意的小说。

这真是汪先生希望的,事实也是如此。汪先生的作品里确实充满了画意——中国水墨精神,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他在美国还看一些艺术馆和博物馆。在波士顿博物馆他看到一幅宋徽宗摹张萱的《捣练图》,佩服无比。他在一次谈话中提到这幅画,说,“那一根线,那么长,一笔下来,我恨不得给它磕个头”。在小说中,汪先生写季匋民画墨荷参用了张大千,说“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这都是汪先生自己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