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启蒙课:我与《人民文学》的往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楷强  2024年02月02日16:53

其实在写我与《人民文学》的故事之前我特别想谈谈“缘分”这个抽象的词汇,这个看似虚无缥缈,却又是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媒介。那么缘分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人都能给出独到的见解,而在我个人的生命经历中,缘分就是把一个人和另一种与其毫不相干的事物奇妙地连接在一起,不管时间过去多少年,抑或空间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连接都不会中断,甚至会在人们的隐秘记忆中伴随人一辈子,而我与《人民文学》的联系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的高中时代是在祖国偏远的大西北一个十分偏远的乡镇里度过的,那段时间那个地点的信息相对来说比较闭塞,一所高中甚至没有一个图书馆,而我们能接触到的课外读物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几乎没有。偶尔看到同学手中一本从父辈手中继承下来的破旧不堪的武侠小说,都会视为珍宝,大家甚至在课间时候许多人围在一起读,那都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更不知道还有杂志、期刊什么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我们班主任的房间看到了一本让我终生难忘的读物,那是一本很薄,但比我们的课本更大一些的书籍。它的封面是白色的,封面的正上方中间是一个作家的头像,应该就是作家吧,不可能是音乐家、企业家啥的,现在也有点记不清了。但让人记忆犹新的,还是那醒目的四个黑色大字,像手写的一样,特别耐看,也特别有韵味。尤其是那个“人”字,就像是一个在逆境中奔跑的人,他昂首阔步,一路勇敢向前!这给我少年时代的成长带来了良好的教义。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所以让人过目不忘,这也更加加深了这本陌生的读物在我心中的印象。但它的具体年份我是一点也记不清了,毕竟过去十多年了,后来通过模糊的记忆多方搜索查询,才发现它大概是2002年的刊物。

当我好奇地打开它后,先是有些诧异,记得当时我随手翻了两页,看到的是小说,对于小说我也并不陌生,因为之前课本上也学过很多经典的小说,还有就是没接触过别的小说的缘故,所以就显得课本上的有些单调了,而这本读物似乎让人眼前一亮,我没想到除了语文课本以外还能读到其他有意思的小说,当时我的班主任也给我讲过,他的大学时代就是读着这份刊物过来的,他是省城来的,所以见多识广。那天我把那本《人民文学》从老师那里借了过来,放学回去后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读到特别吸引人的地方都不想去吃饭。从那个时候起,《人民文学》在我的心中深深地埋下了种子,换种角度说,它是我后来学习文学写作的启蒙老师,因此我对它有着非常特别而深厚的情感!

在那以后的每个周末,我都会独自跑去县城,去各个书店,甚至去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报刊亭找寻它的身影。可能功夫不负有心人吧,在后面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搜集到了十几本不同年份的《人民文学》杂志,有的甚至很旧了,但我依然将它们视若珍宝,拿回家后找个干净的地方小心翼翼地保存。后来走上社会后,知道了报刊订阅的方式,于是连续订阅了好几年,但订阅的这些杂志在我心中的分量始终不如它们,就是在我的中学时代,那十几本夹杂着我青春、理想、汗水和憧憬的《人民文学》旧杂志。

进入社会后,繁杂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唯一作为我精神支撑的还是那些已经泛黄的旧杂志,不管走到哪里,它们都是我不可割舍的行李。是的,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带上它们,每当疲惫不堪的时候我都会拿出来翻阅。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开始萌生了写作的念头,甚至我觉得写作这样神圣的事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但我还是潜移默化地开始了我长达数年的写作之路。

后来写着写着开始尝试着给《人民文学》投稿,诗歌、散文、小说这些都投过,刚开始是邮寄纸质投稿,投了数次后觉得麻烦,于是开始邮箱投稿,现在仔细想来也投了十多次了吧,即便一直没有等到我的稿子被采用的消息,但我依然在默默地做着这件事,因为写作和投稿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做这件事,于是投完稿后就把它搁置了,我甚至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只要投稿了就行,投了就会不留遗憾,是的,我一直是这样想的。

这或许就像我开头所说的那样,是缘分将我们连接在了一起,也可能在冥冥中,是我青春岁月里那十几本旧的《人民文学》杂志指引着我,指引我抵达生命的灯塔。而我得到最宝贵的,就是从与《人民文学》的邂逅中获得了珍贵的写作经历,也可以说是它带我走上了写作之路,它就像我的文学启蒙老师一样将伴随我一辈子。我想,我与《人民文学》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我的写作还会继续坚持下去。愿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都能携手奔向一个灿烂的远大前程。

刘楷强,1993年生于甘肃成县,甘肃省作协会员,有诗歌发表在《诗刊》《青年文学》《星星》《扬子江诗刊》《诗选刊》《草堂》《诗歌月刊》《诗潮》《安徽文学》《山东文学》《青年作家》等刊物,入选多个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