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读《风吹唢呐声》的夜晚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湖  2024年02月02日11:40

在《人民文学》杂志微信平台上,看到“我与《人民文学》的情缘”的征文启事,四十多年前的温馨往事又呈现在我的眼前。

四十多年前,我是一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在家乡的村办小学里教书。那是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刚刚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各条战线百端待举,百废待兴,农村的状况还十分落后。学校教室是土房子,学生的课桌是土台子,全校五个年级,一百二十多名学生,那时我们上午给学生上课,下午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住校统一办公,开会、备课、批改作业,那年头学校村办村管,上级政府部门从未给学校拨过经费,一学期学校的所有开销就靠收取学生每人几元的学费,购教材外,还要买备课本,红蓝墨水、墨汁,订书针,蘸笔尖,粉笔等,校长须精打细算,就这样有时一学期未结束,办公经费就已捉襟见肘。

那时,上级主管部门规定,每年一所学校只能订两种刊物,《陕西教育》为必订刊物,另一种各校选定,我们的老校长虽说爱好广泛,但和我共同的爱好都是文学,他征求我意见时我二话没说就选定了《人民文学》,他刚好也有此意,因为爱好相同,我们也算是不谋而合,从一九八一年订上后一直没有间断过。

那年月,农村到处是土路,坎坷难行,送报刊的邮递员,骑上二八加重自行车,三天来一趟,有时遇上连阴雨天气,一周才送来几天的报刊信件。每次散发着油墨清香,封面设计匠心独运,厚重大气的《人民文学》杂志送到学校,老校长在订单上填字盖章后,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看完后,才能轮到我们其他教师。

至今难以忘记我读小说《风吹唢呐声》的那个通宵达旦的夜晚。

乡村的冬夜,校长召集我们开会安排工作后,我们备课、批改学生当天的作业,完毕已是夤夜时辰。天空寒星闪烁,地上万籁俱寂,我走进宿舍,迫不及待地打开刚从老校长手里拿来的《人民文学》,不知怎么,我一下子翻到了著名作家韩少功的小说《风吹唢呐声》,刚读几行文字便欲罢不忍,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风吹唢呐声》这篇小说是我国著名作家韩少功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一九八〇年写成并发表于一九八一年的第九期《人民文学》上,作品以残疾(聋哑)人德琪为主人公,他虽然不会说话,但为人正直厚道和善良,而他的哥哥德成虽是个能说会道的正常人,但在为人处事的人品上却远远不及他的聋哑人弟弟。小说还浓墨饱蘸、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德成的妻子二香的形象,她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帮助寡妇照看俩个孩子,却遭到了丈夫的斥责和辱骂,好逸恶劳、品行不端的德成毒打妻子,气得心地善良的二香离家出走,洒泪而去,狠心的德成和聋哑人弟弟德琪分家而过,后来德琪在一次放木排劳动中,丧身于奔腾的激流之中,从此后,村子的人们再也听不到哑巴德琪,和在更深人静的夜晚,那凄清哀婉的唢呐声。那天夜晚,我半躺半卧在床上的被窝里,随着小说中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几次泪眼婆娑,待看完时已是晓色朦胧,晨曦微露。

光阴荏苒,世事沧桑。四十多个春秋仿佛弹指一挥间!但我在一九八一年的冬夜,如饥似渴阅读《人民文学》杂志第九期上《风吹唢呐声》这篇小说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早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五日问世的《人民文学》,是我们中国国家级别的文学期刊,已经走过了七十四年的光辉历程,七十多年来,《人民文学》杂志社的编辑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刊发了许多优秀作品,培养和扶植了一大批中青年作家,受到了众多的人民大众的青睐。

愿《人民文学》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上,快马加鞭,纵横驰骋,谱写出新的辉煌。

作者系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