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3年报告文学:传递时代强音 彰显向善向真向美力量
来源:文艺报 | 李朝全  2024年02月02日09:44

回望刚刚逝去的2023,经济社会、衣食住行,一切都在“恢复重建”中向好发展。与此相应的,报告文学继续充当着记录历史先行者的角色,对世界变局和时代巨变及时作出回应,秉笔直书记录鲜活的历史进程,反思前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困惑、经验及教训,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自觉担当社会责任,践行历史使命。

主题创作引领主流

主题创作是当下报告文学创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报告文学是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文体。注重对现实及时的反映、报告和表现,传递时代强音,表现时代主旋律,彰显向上向善向真向美的力量,这当然是报告文学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加上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对于主题创作的倡导引领,特别是通过启动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以及“五个一工程”奖、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十四五出版规划、“中国好书”、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主题创作在当下已然蔚为大观,形成主潮。当然,对于主题创作决不能作狭隘的片面的理解。凡是聚焦革命历史和新时代社会生活,讲述精彩中国故事,塑造出彩中国人,传递和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和讴歌真善美主题,能够引起读者共情共鸣、具有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的作品,都可以归入主题创作。主题创作包括新时代叙事、新红色叙事,特别是对新时代历史性成就、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作出反映与表现;也包括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红色叙事,以及其他聚焦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历程中艰苦卓绝的抗争、奋斗、进取与成就,塑造代表性人物,描写历史性事件,表达中国精神,弘扬爱国报国、改革创新精神的文学创作。

何建明在主题创作和国家叙事方面持续发力,成果最突出。2023年度他推出的《复兴宣言》描绘新时代上海的发展历程,《大飞机从上海起飞》讲述中国制造自己的商用大飞机的故事。《石榴花开》以新疆塔城市为样本,反映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聚焦新疆多民族团结协作、携手发展。《我心飞扬》关注中国芯片研制前沿,张扬华虹520精神。《炼狱》揭示贵阳息烽集中营的真相,生动刻画了当年关押在息烽集中营的革命者群像。这些作品无疑都是红色主题叙事,撷取的都是各个地域各个领域的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人物和事例。

无独有偶,多位作家将创作的目光投向了西部。徐剑的《西藏妈妈》和周桐淦的《和你在一起》分别聚焦西藏多民族大家庭对于孤儿的救助事业和江苏南通对口支援新疆伊宁的故事。《西藏妈妈》描写一群富于大爱情怀的孤儿的“代理妈妈”,表现人间深情和国家温度,体现的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作家们纷纷将视线转向边疆和多民族共同体,反映民族团结融合、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可能是当下及今后报告文学创作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对新时代新成就新征程新气象的描写,无疑受到了创作组织者和报告文学作家特别的重视。叶梅、赵晏彪、贺颖的《雄安记》瞄准已经创立5年的国家千年大计河北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历程,展现雄安的创新与突破。杨黎光的《奔腾的深圳河》应和改革开放45周年,描述深圳河两岸香港和深圳两座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堪称近现代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缩影。李春雷的《江山如画:水北镇的新生活》选取江西新余市的一座小镇,烛照党建引领商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新风貌。张国云的《浙里风》则着力反映浙江省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进程。徐刚的《守望山川》用散文化笔触,讲述福建建设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的故事。陈启文的《可可西里》以时间为轴,描绘西部广袤戈壁草原的保护与变迁。李青松的《大金山之本》和郭保林的《大江本纪》一短一长,分别聚焦北京的山和长江之水,具有抒情诗意之美。鲁顺民的《将军和他的树》、王剑冰的《中国绿》反映的都是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分别刻画时代楷模退役将军张连印和塞罕坝机械林场,情感饱满。钟兆云的《奔跑的中国草》反映中国菌草技术对外输出推广,特别是走进亚非造福当地百姓,这实际上讲述的是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动故事。纪红建的《大国制造》,选取长沙株洲湘潭等地几个制造业的典型企业,将企业家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历程勾连起来,表现中国的“世界工厂”传奇以及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艰辛历程。尹红芳的《杜鹃红》讲述江西瑞金革命老区100名红军后代脱贫致富走向乡村振兴的故事。李朝全的《天平如磐》及时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区深圳前海在法治建设方面的变革与创新。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生态文明、法治中国建设的进展,都是新时代的显著成就与发展标志,作家在这些方面捕捉题材、发掘主题,回应时代召唤,应合时代脉搏,这是报告文学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

科技强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科技自信自立自强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023年的报告文学作家一如既往地将笔触聚焦科技发展前沿成就,塑造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精神,助推科技强国。杨黎光的《一生只做一件事》以“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作为主角,展现其非凡一生。黄传会《仰望星空》和《中国北斗传》以孙家栋作为主角,兼及诸多的航天科技专家的故事,表现中国航天事业不无悲壮的发展历程。李春雷的《中国之影》追述中国录影录像设备发展往事。火箭发射专家崔吉俊的《天路飞舟:中国载人航天发射亲历记》以亲历者的记忆,真实还原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唐明华的《情到深处》倾情讲述郭永怀以身报国的动人一生。高鸿《大地英雄》和钟法权的《三测珠峰未了情》聚焦国测一大队,反映地理测绘事业的艰辛与成就。许晨的《生命至上》关注肿瘤治疗,刻画治癌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的生动形象。周建新的《中国“稻路”:超级稻诞生记》既是关于超级稻研发推广的史记,也是关于两位研究超级稻的科学家杨守仁、陈温福的传记,表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为民精神的高度统一。作家笔下的这些人物基本上都是时代楷模、功勋人物、英雄模范,都写出了弘扬爱国、敬业、奋斗、牺牲精神的有感染力的作品。

对革命者、红色历史、战争往事的描写也是主题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出现了一些描写和反映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报告文学,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譬如,李舫的《回家》讲述志愿军烈士魂兮归来、遗骸还乡的故事,颇具价值。丁晓平的《胜战》深挖史料塑造五任志愿军司令员的形象。

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关涉一代伟人的纪实形成一个小高潮,很好地抒发了人们的追念与缅怀。丁晓平出版了《世界是这样知道毛泽东的》,追溯《毛泽东自传》出版传播经过。纪红建推出《游学·1917》,追记青年毛泽东和同学萧子昇当年自费旅学在湖南境内开展社会调查的故事。王雄出版了《毛泽东号,永远的火车头》,生动揭示领袖号列车命名的来龙去脉等诸多历史内幕。何建明再版他的《红墙警卫》,从卫士长的视角讲述历史往事,还原一代伟人的形象,对于人们了解完整真实的毛泽东很有帮助。

革命往事和燃情岁月无疑都值得文学铭记。丰收《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消失的可可托海》回望解放后一代建设者在西部开发开采矿石的故事。青年作家康岩发表了《播火者郭大力》和《“辟路者”瞿秋白》,深情缅怀《资本论》的译者和一代革命先驱。王龙的《军人的荣耀》反映军队的仪仗文化,表现荣誉表彰对于军人的激励作用。这些作品都可归入红色题材,旨在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向社会传达正能量。

社会问题报告引人关注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事件、重大课题特别引人关注。三年疫情令人印象深刻,公共卫生事件事关每一个人,事关全人类。李朝全的《2020武汉保卫战》,用详尽的资料和数字记录了三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阻击新冠的人民战争。同样令人关注的是国人的精神卫生健康,李燕燕的《疾病之耻》聚焦令人讳莫如深的疾病以及疾病对于人精神和心理的矮化耻化,她的《穿越焦虑》关注的则是精神病患社会问题;长江的《我用生命作证》聚焦肥胖问题和糖尿病对于国人的困扰,都引人警醒。

李燕燕的《“赢了官司”以后》描写欠债不还的“老赖们”的生存处境,揭示法治中国建设任重而道远。她和张洪波合著的《创作之伞》反映著作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都是具有普遍性社会意义的法制课题。还有一些作品聚焦医疗保险、社会就业、教育、环保生态等问题,都各具价值。陈启文的《谁在月夜哭泣》讲述“长江女神”白鳍豚的灭绝悲剧,带给人以深刻警示。马克燕的《向阳而居》反映高房价之下在大城市如何安居的课题。张仲全的《现金哪儿去了?》回望人民币支付往事,关注金融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厉彦林的《“淄博烧烤”传奇》对2023年度的一大热门话题——淄博烧烤热及其兴衰历程进行深入的剖析,给人以启示。

社会问题与人人相关,关于社会问题的反映表现特别是深刻的揭示与反思,必定是能够引起广大公众共鸣的,因此,报告文学作家理应在现实焦点热点问题方面多下功夫、深入开掘,写出真正能够呼应人民心声的佳作。

传记创作生机勃发

传记作品的出版数量历来可观。传记创作包括人物传记和城市地域、山川湖海等方面的传记。人物传记中有不少是描写英雄楷模先进榜样的,其中既有历史人物,如杨义堂《河道总督》讲述明朝治河功臣潘季驯充满曲折的人生传奇;也有现实人物,包括以英雄为主角的,如钟法权的《硝烟中的号角——百战英雄王占山》、张雅文的《无悔的冰雪人生——走进中国冬奥冠军的世界》;以普通人为主角的,如聂雄前的《鹅公坪》是关于家乡亲友老师等一众人物的素描和速写,特别是关于其大哥聂建前的故事尤为感人。

城市传记,尤其是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传记业已形成一个创作和出版的热点。一些出版社策划组织推出了一批城市传记,包括《北京传》《南京传》《广州传》《深圳传》《成都传》等,有的城市传记还出现了多个版本,如《杭州传》,2023年就有王旭烽所作的,也有张国云写的,可见作家们对这一题材的热衷。城市传记如何写出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博物志般的知识性、趣味性、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艺术性,是作家们还需深入思考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梅洁的《大房山:千古一地》在这方面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探索。她用深情叙述和生动故事描述房山的千年历史,从周口店北京猿人到西周琉璃河遗址,直至隋唐开凿石经山佛经洞窟等。房山的悠久历史映射出了首都北京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山川湖海等的传记一直是传记创作的一个主要的增长点。赵德发的《黄海传》从历史到现实,反映黄海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休戚相关。郭保林的《大江本纪》可谓是一部长江新传,以夹叙夹议、富于抒情韵味的文字,围绕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地理、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展开,具有百科书、博物志式的价值。青海人民出版社正在组织阿来、徐剑、赵瑜、徐则臣等一批名家创作系列山川江河传“新山海经丛书”,无疑值得期待。

此外,报告文学青年作家不断推出新作,引人瞩目。重庆女作家李燕燕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王龙等几位优秀年轻作家获得首届“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入选2023年度中国文学排行榜等,彰显了报告文学生机勃勃、后继有人。

纵观2023年报告文学创作,主题创作一支独大,传记创作兴盛依旧,而社会报告和个人自主选择的创作则较为薄弱。与此同时,借助文字+、音视频等方式制作的非虚构短片、纪录片等备受社会关注。报告文学如何从多媒体融合及互联网+、移动+中获取红利或获得双赢,是广大报告文学作家和报告文学界应当认真思考并拿出切实举措的问题。如何大力增强报告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何有效提升报告文学的传播力与社会影响力、真正推动报告文学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文学界每位有识之士面前的迫切课题。

(作者系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