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站在人生长河的下游》:水量更丰沛的旅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虞婧  2024年01月15日17:49

1月12日,周大新散文集《站在人生长河的下游》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周大新与学者、批评家陈福民,以及编辑、书评人付如初出席活动,围绕新书展开对谈。

周大新曾凭借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并创作了《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汉家女》等大量中短篇小说,2012年发表的具有特别意义的长篇小说《安魂》令许多读者动容。2021年长篇小说《洛城花落》出版后,周大新宣布不再创作长篇小说,他坦言自己“已步入人生长河下游”,今后将更多地投入散文和短篇作品的创作。

周大新新作《站在人生长河的下游》收录了其近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近70篇,根据主题、类型的不同,分为“在右岸:想一些事”“在左岸:见一些人”“在河心洲:读一些书”3辑。

其中,第一辑收录的文章主要为生活随笔、游记、历史杂感。这些文字记录了作家由赵佶、拿破仑等传奇人物一生境遇而引起的慨叹和思索,对自然山川、人文景致的探究与赞叹,以及对故乡、故人、往事的温馨回忆。第二辑收录的文章由作家根据自己出席不同场合所发表的演讲与答问整理而成,主要围绕读书与文学创作展开。在这些凝聚思想精华的文章中,作者的创作脉络、写作经验及其所秉持的创作理念清晰可见。第三辑收录的文章囊括了书评和阅读笔记,不仅包含沉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在读书之外以写作者的眼光“阅读”了绘画、摄影、剪纸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中国古人有一句通俗的说法叫‘青春作赋,皓首穷经’。” 陈福民谈到,人年轻的时候有足够的生命力和充足的想象力,当那些人生经验并没有完全被消化,仅仅是作为一种刺激性经验的时候,创作者会把它写成小说。但是人的生命是有周期的,一个人的智力和体力是有起伏的,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有肤浅和深刻的区分。在他看来,散文文体最便于梳理那些过去来不及思考,还没有经过充分反思和吸收的知识和经验。“在散文里,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坐下来,像收拾自己的房间一样打扫分类,在每一个储物格里精心地把这些东西摆好。在这本书里,大新老师做了这个工作,他把这些东西摆好了交给读者。”

作为此前周大新数本小说的责任编辑,付如初在读过周大新的新书之后感慨:“尽管‘下游’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有一点淡淡的忧伤,因为时光逝去,我们都会觉得忧伤,这是人之常情。但同时我觉得在人生长河的下游,水量其实是更丰沛的,因为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阅历带给了作家更多的智慧。”

付如初认为,周大新在书中所写,是对如今生活中充满不确定性的年轻人的一种确定回答,读者可以从中读到周老师的情怀、智慧、性情和境界。“周老师相信历史和现实是有互文作用的,文学拥有重新认识历史的力量,这种相信的力量让我们读到了他的现实情怀。现在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太多了,信息繁杂,年轻人心里头的怀疑也太多了,我们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但是像周老师这一代人,他们对社会有非常深沉的信任的东西,关于人应该怎么样,道德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等。这种相信的力量,在这本书的文字中处处可见。”

周大新说:“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长河,六十岁之后应该说是站到这条河的下游了。我今年72岁了,算是在人生下游离入海口很近的地方了,很快就会进入大海。可以写作的时间越来越短,所以在这本书之后,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出新书的机会。因为你不知道命运怎么安排未来。这本书写的就是我现在这个年龄段所能做的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