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工业书写创新突破,建构新时代文学版图
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巴金文学院、阿来工作室承办,攀枝花市委宣传部、攀枝花文联、攀枝花作协协办的“我眼中的新时代·全国文学名家笔会暨攀枝花文学发展和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研讨会”近日在攀枝花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刊物主编、编辑与攀枝花市文学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攀枝花文学发展和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叙事方法、表现形式、自身定位等多角度切入,探寻攀枝花工业题材创作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工业题材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类型,对工业文化传播推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在讲话中强调,要以攀枝花文学发展为起点,积极探索四川文学创作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以优秀的作家和文学作品,加强文化强市、强省的建设,推动文学创作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攀枝花工业题材创作的前景展望
“工业题材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很受作家们青睐,像艾芜的《百炼成钢》、草明的《乘风破浪》、蒋子龙的《开拓者》等都堪称是此类题材的代表作品。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企改革,更是催生了一大批反映工业变化的文学作品。”《红岩》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吴佳骏分析了工业题材创作发展历程和现状。自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攀枝花的作家们已经创作出一批反映本市工业题材的优秀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是攀枝花作家写作资源的一座富矿,值得好好挖掘。
《民族文学》杂志社副主编陈亚军认为,文学有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社会责任。工业题材文学创作要体现宽广的历史视野,深刻的理论思考和生动的社会实践。攀枝花的工业发展在中国本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有着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内涵。这个城市的特殊性,让她拥有呈现新时代工业叙事的独特优势。
鲁迅文学奖得主海男感叹,攀枝花拥有令人羡慕的阳光,这个西南边陲独特的城市具备了科幻视觉的元素。而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部融入地理生物、钒铁钛工业、民族特色、自然山水的后现代文学书写的大书,阳光的垂爱也让她成为了工业文学书写的绝佳胜地。
四川省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龚静染谈到,工业不仅是攀枝花的立市之本,也贯穿了它的城市精神,这种精神是基于一种现代性的输入而形成的,具有很多农业城市没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所以它是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最佳体验地,有无数生动感人的人物和故事,应该产生出具有大气象、大魂魄的文学作品来。
南充市作协主席瘦西鸿从攀枝花的发展历程、文化底蕴、历史使命等方面展望攀枝花新时代文学创作前景,认为不同的文化秉性和文化理想,汇聚融合于攀枝花,构成了攀枝花独特的文化属性和特质,也促成了攀枝花文学从题材到表现方式的多向多元和多彩。
工业题材创作的困境与突破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谈到,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在当下是被迫切呼吁的,但它跟农业题材的小说相比,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反映攀钢创业历史的作品很多,但是聚焦当下的作品相对少一些,这也是当下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他建议打算创作工业题材长篇小说的作者,先阅读参考一些比较好的工业题材作品,为自己打开新的思路。
西安市作协主席、《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穆涛表示,四川作协突出工业题材创作,是一项了不起的举措。他认为,工业题材创作的难点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方面是作家对工业本身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深入。其次,作家们要让这些枯燥的内容发出文学的光亮,将其生动地呈现给读者。最后,写工业题材,难的是认识力和观念的突破。写工厂不一定是工业题材,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题材创作,应该要写出大工业在国家和社会进程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写出它的亮度和疼痛感。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杂志社社长龚学敏谈到,“当下的工业题材创作,大家还面临着一些困境,不光是攀枝花的作家,而是所有的作家面对工业题材,都有这样的困境”。关于工业诗的书写,很多人还缺乏表达的勇气和能力。工业诗歌创作不是写什么的问题,而是我们怎么写的问题,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意识、新的观念,“用农耕文明的思维去描绘现代的工业革命必定行不通,我们的意识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当代文坛杂志社副主编赵雷认为,要实现工业题材书写的创造、创新以及文学的深层次表达,不妨多借鉴和总结50年代工业题材的经典之作,同时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文学经验。将攀枝花的工业文学书写,融入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历史进程之中,从广阔的生活、典型的人物、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精神等各个方面,去表达我们的文学梦想,承担文学使命。
找准着力点,构建新时代文学支撑体系
《中国作家》杂志社副编审赵依就新时代背景下的工业文学书写应当如何“承继传统,创新突破”进行了深入探讨。她建议当前攀枝花文学发展和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找对切入点:首先是要稳扎稳打地承接工业题材文学的创作范式。其次是创新,应当用符合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笔触,将历史、当下和未来凝结,深入挖掘一方水土中人的人格魅力。最后,她提出了建构独特的攀枝花文学地理的想法,四川作家可以尝试在新的时代方位上找到自身的定位,集体出场。
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新工业诗歌代表诗人王学芯从新工业诗歌的写作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新工业诗歌的写作中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在与社会生活、互联网等的深度连接中,应当葆有足够的敏锐度。第二个是知识,每一首诗歌背后,都透露着诗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第三,如何把新工业诗歌的硬、实、枯燥变得有诗意和柔软。新工业诗歌和小说、散文最大的区别是语言,诗歌的语言需要灵性。第四,新工业诗歌还是要回到诗歌的文本上来,要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和技巧来诗意化。
“我发现工业题材作品的文学批评是极少见的。我们需要批评家和作家之间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关联度,才能产生出伟大的批评家和作品?攀枝花的工业文学创作能否建立一个可以独立支撑的体系?”《边疆文学》杂志社副编审段爱松表示现代工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发展变化,同时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很多困惑和深层次的问题。工业题材文学作品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做到既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又有宏观视野和个性思考,形成新时代特有的优秀文学作品。
省作协副主席伍立杨提出,优秀的长篇小说应该是以某种事体为底色,涵盖着时代的变迁与人性的深化,包涵着宏大的历史格局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甚至在字里行间潜藏着若隐若现的史诗气质。新时代的山乡巨变长篇小说文创重点项目,虽就表面字眼看来,重心似在农业、农村、农耕等等,实际上它的范畴非常广阔深远——文化、文旅、城乡、工商贸易……皆是题中应有之义。作家作品要想产生影响力,无论侧重哪一种题材,都必须有深深刻印在内心的叙事策略即文体意识。
“在后工业时代,高科技和信息化主导着社会的发展,同质化的物欲生活在消解个性的同时,也给时代写作者带来了选择性的困惑。如何使自己的写作具有独特的辨析度,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同样,作为工业城市的攀枝花和其他工业城市的区别在哪儿?”巴金文学院副院长干海兵认为,工业文学并不是对生产线的简单描摹,也不是对数字、政策及产业走向的文学性阐释,它应该是从相对宏观背景中捕捉到的人性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