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无界漫游年度飞越礼,回应万物的召唤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4年01月07日17:35

为鼓励广大文学爱好者以文学为基础、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跨界“新青年”精神,2022年,《收获》杂志及收获App在文化名酒“酒鬼酒”的支持下共同设立“酒鬼酒·无界文学奖”暨“酒鬼酒·无界漫游计划”,特创三大奖项:演绎小说奖、入画散文奖、传唱诗歌奖。首届获奖作品共计38组,从涵盖音乐、戏剧、电影、动画、剪纸、摄影、现代舞等呈现方式来看,基本实现该奖项设计初心:心如原野,文学无界;草和风起舞,在原野。

2024年1月6日下午,颁奖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此次典礼试图突破传统认知,以更为新鲜自由的方式轻盈呈现。据本次无界文学奖颁奖暨无界漫游年度飞越礼总策划、《收获》App运营总监、作家走走介绍,整场活动节奏由说唱艺术家小老虎把控,无论是freestyle开场即报完所有得奖篇目,还是与作家艺术家们“眼睛看着眼睛,分享一些故事”,都力求能让观众体会到即兴的诗意与肆意。

活动共分四章。第一章“我界”,探讨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更好地成为自己。第一组上台嘉宾皆为女性,分别是入画散文奖二等奖作者叶浅韵、三等奖作者冯秋子以及三等奖漫游者舞蹈艺术家王亚彬。

C:\Users\zjw-x270-czy\Desktop\146A4507.JPG

王亚彬结合自身演艺经历,辩明了性别不该阻滞角色表达,作为毕飞宇小说《青衣》改编舞剧的主演者,她说,“我不认为筱燕秋是一个疯子,我非常喜爱这一角色。人的身体有性别之分,但一样充满了非常强烈的体验生命的渴望,性别并不能阻碍我感受世界。”冯秋子认为女子应该有心灵的自由,有尊严、有理性、有思考,心里能够有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覆灭的阳光。叶浅韵则谈到在成长过程中,以前听到“女”字前缀会开心,可如今再听这个前缀会厌恶。“这一路上走来,我认为自己不是在适应女性的角色,而是认可这自然而然的一种存在。我没必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热爱文学艺术,让我能随时感受美和爱的召唤。”

既然女性主义是从身体到精神的需求,两位散文家捧读起聂鲁达《女人的身体》,在大提琴沉郁转而激昂的起伏里,王亚彬以力度的柔美阐释出“我的女人的身体/我将沉醉于你的优美,/我的渴望,无限的请求,我的变幻莫测的道路”。

C:\Users\zjw-x270-czy\Desktop\146A4779.JPG

第二组嘉宾为入画散文奖一等奖作者沈念、三等奖作者侯磊,以及同为人大作家班毕业生的蒋方舟。

沈念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完硕士,却没留在北京生活打拼,当主持人问到他如何看待年轻人选择回到农村老家生活,在农村种菜、读书、创作的选择时,沈念说“我很尊重这些年轻人的选择,我们不应该对他们打击、嘲讽和非议……不管在哪里工作和生活,都要用不断生长的视野和不断攀登的高度来写作。”作为北京作家,侯磊从文学谈到音乐,“北京自古就是音乐之都,关汉卿、马致远曾在北京生活,《桃花扇》《长生殿》都是写在北京,唱在北京。”回忆成名经历,蒋方舟直言自己的成功有一定历史大环境的幸运因素,如果是在当下,自己能成为名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是幸运的”。

“他想起早年写下的诗:闪电划过,神在拍照。”传唱诗歌奖入围奖漫游者“简约情人”乐队唱起了张执浩的《余生》。作家的精神原乡,属于过去,更属于当下。

第二章“跨界”,聊的则是走出自己,走进他人。只有成为那个人,才能创造出那个人。

C:\Users\zjw-x270-czy\Desktop\293A5248.JPG

第一组嘉宾分别是演绎小说奖三等奖作者及漫游者,作家、编剧、导演孙睿和他的好朋友演员苏青,以及传唱诗歌奖入围奖作者李壮。

从作家到编剧到导演,不断给自己找麻烦,上难度。“我只是毫不犹豫地跨了,想要跨回去时却发现没有回头路。”孙睿说,“电影恰恰是文学、音乐、画面结合的最好表达方式,当作家的好处是生活中的事都会成为写作素材。”在苏青看来,“没有一个演员演戏离得开生活,生活和演戏就是海洋和海藻的关系,是共存的。”李壮尝试过当主播讲球,也参加过文坛脱口秀比赛,他觉得尝试跨界没有多难。“术业有专攻,跨界难,但跨出自己的边界,没有我们想象那么难。每个人活到现在,都是跨界的。”

跨界,跨出的其实是自己的舒适区。传唱诗歌奖三等奖漫游者“花哨密室”乐队适时调送上韩东那首《你见过大海》:“你见过大海/你也想象过大海/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就是这样/人人都这样……”

C:\Users\zjw-x270-czy\Desktop\293A5288.JPG

第二组嘉宾苏童、刘亮程、陈佩斯堪称梦幻组合。演绎小说奖一等奖作者刘亮程,因其《本巴》漫游成了环境戏剧而得奖。《本巴》一共写到712次“梦”,人们在梦中宴饮、战斗、躲藏、寻找、追逐……可以说,从头到尾都是梦。与之相对应,近期的话剧舞台上还有一场梦,它就是知名表演艺术家陈佩斯的作品《惊梦》。

刘亮程、苏童首先各自分享了一个最有文学性的梦。在刘亮程看来,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就是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当下的生活,不过是梦的往事而已。《本巴》的来源就是一场梦。”当被问到有生之年他特别想去尝试经历,刘亮程说自己已经六十岁,听听鸡鸣,看着树叶变黄,也是一种享受。

相较刘亮程的荒地里野蛮生长,苏童从大学毕业后,当编辑当作家,现在又回到学校当老师,走的是学院派的正统道路。苏童对自己的成长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我才是野蛮生长,我的基因里仍然有街头感。年轻的时候,我很喜欢做梦,但睡觉的欲望往往战胜了写作的欲望,第二天大概率忘了,丢了很多素材。”

以喜剧小品被观众熟知,而后又涉及舞台剧、导演、编剧。陈佩斯回忆自己的喜剧表演经历,又谈到戏剧《惊梦》。“我和朱时茂最初想要逗大家乐,却不得其法,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经验。我如今做戏剧《惊梦》,算是跨界,以往的经验,全都是束缚,探索没有边界。”

“偶尔我渴望/渴望成为气球/那时我将高过我/我的视角比现实宽阔……”传唱诗歌奖入围奖漫游者邓加宇改编的诗人宋尾的《气球》,可谓应景:空,才能去到满的境界。

C:\Users\zjw-x270-czy\Desktop\293A5374.JPG

第三章“无界”主题为“我成为万物,宇宙来我手中啄食”。如果说前两章分别聊了人与自己、人与人,这一章要谈的就是人与世界。

第一组嘉宾是传唱诗歌奖二等奖作者韩东以及漫游者周云蓬、钟立风。作为一直“在路上”,写诗弹唱、四方游走的音乐诗人,周云蓬如何理解“限制”?他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心远地自偏”和一则故事巧妙地回应了问题。“葡萄牙的一位诗人说即使给他全世界的财富,他也依然要住在这条街上。想象力最重要,远方和近处不存在界限。”

和“在路上”不同,钟立风有一首歌是《在路旁》,这也许是他对世界和自己的关系的思考:既在世界之中,又在世界之外。被问及上一次,是什么原因让他不爱生活了?钟立风的回答哲思盎然,“我曾经厌倦了自己生活的重复,大家都觉得音乐里充满自由,可我对旋律的灵感却是来自于文字”。

诗歌一直有学院派口语派之争,有评委认为,只有口语诗适合改成歌曲。对此,韩东说,“我描绘自己的诗歌时从来没有使用过‘口语’的概念,我的诗歌语言日常化。诗歌写作,得源于生活。”聊得兴起,周云蓬、钟立风以一种春华秋实、悲欣交集的方式重新演绎了韩东那首《我不认识的女人》。

C:\Users\zjw-x270-czy\Desktop\293A5428.JPG

传唱诗歌奖一等奖的原作者、漫游者都来自少数民族,分别是写出《去往天空》的壮族诗人黄土路、吟唱成歌的彝族音乐人莫西子诗。对少数民族诗人,评论家李敬泽说,诗人就是人类中的少数。而来自少数民族的诗人,说着来自草原和山林的语言,更是黄金般的少数。

今日此时,又有什么地方什么人,是他们马上想抵达想与之一醉方休的?莫西子诗坦言自己不会喝酒,“如果有什么人是我想马上见到的,一定是我的父母。”在提及彝族的喝酒传统时,莫西子诗说:“我小的时候,没有电视,大家聚在村口小卖铺打二两酒,盛在一个碗里面,先喝一口,然后象征性地擦一下,很有仪式感地递给下一个人,这种情谊是非常生动的。”相较于莫西子诗的感伤,黄土路的回答则颇为豪情。“有一天,我和文友突然提议去辽宁看一个朋友,我们在森林里喝酒聊天,到了这个年纪,有了这样的冲动,就应该立刻行动。”在说到壮族的喝酒传统时,黄土路说:“我们民族喝酒比较热情,是血液里对别人的热情。”

谈及口传、声音与文学的关系,李敬泽说,“有的文明以声音为传承,有的文明以文字为传承,以声音为传承的传统是即兴的,靠记忆的,靠口口相传的。我们习惯于以文字为中心,这也提醒着我们注意声音的价值。”

“想和一朵云/站在一起”,莫西子诗吟唱出的黄土路这首《去往天空》,会不会让你也想,和什么人,安静站在一起,于时间的无涯原野里,既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

C:\Users\zjw-x270-czy\Desktop\KS6A0795.JPG

作为活动主办方之一,酒鬼酒和文学一路相伴而行,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朱泽先生致词:“文学与酒,这两者是一种天然的联系。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农耕文化里,酒是具有重要地位的。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酒的各种表达形式,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样子?湘西的水、湘西的自然,赋予了酒独特的风格;湘西的文化,沈从文、黄文玉等为代表的湘西文化,则赋予了酒深厚的文化。”

C:\Users\zjw-x270-czy\Desktop\293A5564.JPG

活动“终章”无界漫游,万物有灵。获得酒鬼酒特别大奖的土家族作家田耳,同样来自湘西大地。田耳笔下的《戒灵》写的是人和豹子的故事,鬼灵洒脱。有论者说,他承袭了沈从文、黄永玉身上的灵气。对于此,田耳风趣地回答,“我们的经历相似,在无人可以烧纸的情况下,我想到了沈从文先生,没想到烧纸后我成功发表了作品,可我始终不敢给沈先生烧去我的作品。”

最先发表《衣钵》的《收获》主编程永新则侃侃而谈起湘西的文学作品和湘西的美酒,都有哪些独特的气质。“沈从文、黄永玉等这些湘西作家的作品中流动着一种特别的‘灵晕’,在文学作品中,有没有‘灵晕’非常重要。在希腊通往德尔菲的途中,有个记忆女神的泉水小镇,当代伟大的思想家本雅明在这里创造了‘灵晕’说,回应了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与‘去蔽’的问题。《收获》杂志一直都有‘英雄不问出处’的传统,就像一杯美酒,湘西的这片土地就有一种特别的韵味。田耳的《衣钵》里有一种传承的精神,有湘西大地独有的韵味,就像口感好的美酒,我们都应该畅饮。”

同样写过《一个人的湘西行记》的阿来,也娓娓道来湘西精神:“我三十岁的时候,觉得自己要认真写作,我第一个远游的地方就是湘西,带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就出发了,我选择湘西的原因是那片土地在沈从文的作品现世之前,没有汉语书写成功的属性,我想写出我自己背后的那片土地,我要找出沈从文成功书写湘西的原因,一定也可以给我启发。”

“跳出自我/无我,无边的自我/进入万物,化身万物/迎接新鲜的,邀请尚未存在的——/无界,是要有光,就有了光。”文章总有最后一个标点,无界漫游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