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冬林散文集《外婆的石板洲》研讨会在线上召开
12月13日上午,由安徽省作协主办,合肥文研所、合肥市作家协会、洪放文学名家工作室承办的许冬林散文集《外婆的石板洲》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会议由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作协主席许春樵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吕约、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云、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助理研究员贾想、安徽新华学院教授孙仁歌、北师大现当代文学在读博士蔡岩峣、北师大当代文学在读硕士施展、北师大文创与批评方向在读硕士周倩羽和王定勇、《中国绿色时报》生态文学版主编王江江、兰州晚报副总编王琰、甘肃省作协秘书长冯丽君等专家和学者先后对《外婆的石板洲》作剖析点评。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合肥文研所所长、合肥市作协主席洪放代表活动承办方对各位专家学者致谢。
张莉回忆了许冬林报考北师大研究生两次面试时的情景,认为许冬林有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是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在读研一年间,有令人欣喜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作家在新的环境、新的平台的刺激之下能够写出更贴近生活同时也更具文学品质的作品。张莉认为《外婆的石板洲》是一部女性文学作品,作者关注女性命运,渴望用女性的声音来表达,这是值得鼓励的,也从中可见许冬林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写作经验、并且希望深度呈现乡土女性生活的写作者。在对题材向纵深处的开掘和广度的拓展等方面,张莉对许冬林今后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表示:“我认为并相信许冬林在研究生毕业以后,将会有更好的、更具复杂性、也更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吕约从“记忆如何抵抗遗忘与虚无”和“散文的活力与诗意”两个方面点评《外婆的石板洲》。她指出,书中描写的主要是“70后”的乡土记忆,许冬林在叙写个人记忆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记录历史在个人的人生、包括在个人心灵留下的痕迹,这是其历史意义所在。同时,作品里叙写的空间为长江边的南方乡村,写的是水乡的乡村生活和水带来的潮湿和诗意,这是其内容上的一个特色。吕约认为,散文作为一种古老而开放的文体,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面临危机。当代散文如何激发新的活力?一边向小说学习(叙事艺术),一边向诗歌学习(抒情功能、语言艺术、词语炼金术)。许冬林对散文的叙事艺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许冬林散文的诗意则通过语言艺术呈现,其中有对民间语言的摹仿与提炼,也有独特的感受与想象,如“四奶奶家屋后水边有棵棠梨树,春天戴重孝似的披一顶的白花”,是一个源于生活的奇喻。
李云认为《外婆的石板洲》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有重量,其重量来自思想。作者写出了长宁河两岸的人物志,写了一群人的命运,写出他们的苦难、艰难和抗争。写出了悲怆、悲情、悲凉,以及悲凉之后的暖意和悲悯。二是有厚度,有时代的厚度和历史的厚度。三是有韵味。语言有张力,有水气,暗喻、白描、象征、通感等手法的大量和出彩运用,以及小说手法的介入,使文本生发了独特的引人入胜的效果。四是有智趣。五是有诗性。
贾想在发言中重点谈论《外婆的石板洲》中的第二辑风物篇。他认为风物篇展示了许冬林散文的两个世界:水的世界与风的世界。水代表着永恒、平静、广阔的自然世界,风代表世俗、短暂、人的世界。许冬林写的是人的世界在自然的世界之中吹起的波纹与涟漪。
孙仁歌认为,第一辑“人事多情”前三篇叙述的都是外婆的故事,笔墨充沛,文笔细腻,对事件的情节及细节描述密度高,文字温婉、平实、内敛、晓畅,尤其《暗处的河》立意不凡,其表层结构可以感受到语句美,其深层结构可见其超出字面的某种深意。许冬林散文的叙事技巧游刃有余,与其近年小说创作的突飞猛进不无关系。
蔡岩峣主要从记忆书写的角度来分析。首先是记忆的空间,许冬林的散文集所着力建构的是故乡的“石板洲”世界,一类是家宅空间,还有一类是以村庄自然风景为主体的自然空间。其次是作为稚子的回忆,即石板洲作为一个儿童的“直觉感知”世界。许冬林的散文集中有关集体记忆的描写不多,比较有特色的是两篇《再见,卡带录音机》和《公共澡堂》。而在有关故乡风物的书写中,虽然作者尝试用典,用互文性来书写记忆,但作者没有留恋与知识,而始终着眼人性,着眼于个人记忆的直觉感知。最后是散文集所体现的关于记忆的伦理。在《渔网与姑娘》《三个收废纸的男人》《1987:洲上的岁月》等篇目中,可以读到作者对普通个体的忠实记录,他们琐碎的爱与恨,痛苦与尊严,构成个人记忆写作在今天的必要性。
施展认为,许冬林的散文特点是以一种故事性的笔触,让语言沿情绪流动,让心灵和时空共鸣,扩而广之地写出了生活本身的质地,并以此探求生命之上的哲思。许冬林对待文字的态度,不尽然为精工细作的雕琢,而是表现出一种面向自然的返璞归真,使之呈现出最朴素的生命韵律。
周倩羽从女性写作的角度谈许冬林散文中母系色彩的独特之处,首先,“外婆的石板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成了每个人乡愁的栖息地与代名词。其次,不同时代的女性力量,让写作者的笔触在细腻情感的抒发中还带有智性的人生哲思,具有一种情感的辩证法:既展现乡村女性的闭塞小气,又刻画她们在苦难面前的坚守与达观。最后,《外婆的石板洲》着重书写外婆、奶奶等祖辈血脉,从更老一辈的生命里观照现世人生,这让许冬林散文有了更深邃厚重的家族底蕴和中国韵味。
王定勇认为,如果要把这本散文集的言说状态进行一个简单的区分,一个是现实与记忆,一个是人世生活的传奇或笔记手法,也即故事单元的嵌入与叙事的生成。前一点以《万物生长》为代表。后一点以《渔网与姑娘》为代表,这篇散文用一个传奇故事照映织网姑娘的现实悲剧,有很明显的传奇风味。
王江江认为,许冬林的散文在求美的过程中也在一直求变。她以前写的那些草木虫鱼、江南风物的精致小品,读起来很轻逸闲适。而在这本新作《外婆的石板洲》里,许冬林和她的文字,经过时间的沉淀,变得更加厚重了。许冬林的散文从一种情绪延伸成一种情节,完成一种从抒情到叙事的一种转化。她的散文回到了具体的事物和情境,对用文字表现个人与现实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王琰认为,《外婆的石板洲》从一座小小村庄开始叙述,一点点荡开去,望见了整个世界。叙事中有着中国画般的水墨设色,色彩是清淡的、雅致的,赋予读者一种人文的温情,真实可感,又温婉可亲。
冯丽君认为,《外婆的石板洲》的特色表现在:一是在叙述中施展了时间的幻术,将时间长河中以线性结构展开的生活图景,利用蒙太奇的剪辑与组合手法,进行嵌套、倒置、平行,从而形成叙述的波澜,带来情感表达的曲折与节制,以及阅读的延宕。二是始终书写具体的人。作者不是以执笔者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抒发廉价的感动,而是始终与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一起。三是植根细部的精神表达。写故乡的风物,重点着笔于实在的、生活化的细部。对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担当,始终与“自我”相关,在“自我”的“有限”中,不断建立、重构,以自我动力走向和解与充盈。
洪放曾为《外婆的石板洲》一书写序,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是洪放文学名家工作室成立以来的一场重要的文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期望各位专家以后关心关注许冬林的创作,关心关注工作室成员的成长,共同推进合肥文学的繁荣发展。
许春樵在总结发言时表示,许冬林是安徽70后作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散文风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原生态的情感,她的情感是真实的,没有进行雕琢的,最能打动人,极具穿透力;二是细节化的叙事,她无论写景还是写人,主要通过细节去呈现,细节的力量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质感,更加丰富和有代入感;三是现代性的修辞,她的语言的诗性和韵味等等都来自于现代性修辞,包括比喻、拟人、通感、象征等等手法,这构成了她语言的特性。他认为本次研讨会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会议效率高,所有与会者阅读文本非常认真细致,发言评论非常真诚。二是所有评论家和学者都真实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有自己的剖析,没有文过饰非,没有虚情假意,都是对作品真实的判断,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三是本次研讨会提出了很多新的看法和观点,如母系色彩,母系经验,石板洲的地理概念和乡土栖息地,散文中的诗性写作,许冬林散文的细节写作能力,结构和节奏上的创新,如时间的幻术,打破线性时间等等,这些都是本次研讨会的一大收获。
许冬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联招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创作方向)在读硕士,散文和小说作品发表于《十月》《散文》《青年文学》《作品》《清明》《小说月报·原创版》《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大字版》等刊物。出版有散文集《外婆的石板洲》等15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