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过去·现在·未来:世纪末的网络创想与在地写作 ——由周洁茹的作品说起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庚辰 孙昭仪  2023年12月31日19:50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网络文学研究室与台港澳文学研究室联合主办了名为“过去·现在·未来:世纪末的网络创想与在地写作”座谈会,主要围绕香港作家周洁茹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作品进行交流。会议由台港澳文学研究室主任张重岗主持,作家周洁茹作为主讲嘉宾。《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喜马拉雅奇迹文学总经理杨勇、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凌逾、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戴瑶琴、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玊、华语文学网络平台《橄榄树》原副主编木木、湖南工商大学讲师贺予飞以及文学所研究员陈定家、副研究员汤俏与会对谈,网络文学研究室主任祝晓风作总结,文学所部分学者及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参加会议。

周洁茹是当代文坛70后代表作家之一,曾任《香港文学》总编辑,现为浙江传媒学院驻校作家。她早年以网络长篇小说《小妖的网》而知名。赴美求学多年后,周洁茹回到中国香港生活,虽辗转多地却始终笔耕不辍,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描述在地生活的作品,如《中国娃娃》《岛上蔷薇》《到香港去》《在香港》《小故事》《美丽阁》等。鉴于周洁茹这种从网络文学出发、后又进入北美华文文学和香港文学领域的独特经历,讲座邀请来自北美华文文学、台港澳文学与网络文学等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与作家研讨对谈,不仅具有跨界性和前沿性,更是切合了近来颇为火热的网络文学起点之争,力图从网络文学早期溯源与华文文学的交叉性生发讨论与思考。

周洁茹首先回顾了自己从少年时期开始的文学创作经历。她谈到2000年有一次“传统作家对话网络作家”的会议,会后她与《北京文学》张颐雯的题为“网络就是日常生活”的交流令她印象深刻。除了《小妖的网》之外,她还曾于1997年在传统文学期刊发表了小说《看我,在看我,还在看我》,是对经典网络游戏《沙丘》的致敬,已具有网游小说和同人文的特质。周洁茹曾于美国居住十年,回到中国香港十二年之后又到美国生活,现在再次回到故乡江南,任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这种生活经历对于她的写作来说,反倒是超越了时间、地区的真正融合。她坦言,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写作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未来会考虑如何与网络融合的创作。

徐晨亮认为,周洁茹的文学创作与传统文学有一种气质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来自于周洁茹个人的艺术追求、海外生活的背景以及她早年的触网经历。继而,徐晨亮从自身对文坛的观察出发,认为在网络媒介的影响下,21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奠定的文学价值观的新变,当下许多作家的写作也与世纪之交网络的兴盛有莫大的关系。对于这个主题,尚有许多以网络为载体的资料有待开掘,也有许多重要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如网络或论坛作为媒介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文学的内容与作家的写作姿态。凌逾主要讨论了周洁茹的创作,并延伸谈及到网络文学与香港报刊文学的关系。她认为,《小妖的网》有“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特点,展现了新兴人类的全新心态。与其他华文文学作家不同,周洁茹并不着重于故土书写,这为她的写作带来了更多的创造性。她还提到,20世纪香港报刊文学的发展与当今网络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在IP链条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戴瑶琴分析了周洁茹作品的独特性,认为无论是周洁茹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作品还是当下作品都强调“青春梦”:90年代作品更偏向于讲述青春的疼痛和无奈,而当下作品表达的是“当年的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的伤感。戴瑶琴指出周洁茹的写作更倾向于关注在地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而不是纠结于过去。戴瑶琴还指出《看我》的史料意义,认为这部作品让研究者发现了网络文学在网络以外的新阵地——传统文学期刊,这对于网络文学特别是同人文和网游写作的历史研究有新的补充。

陈定家表示,在网络文学史的书写中,我们常常从痞子蔡这批作家的创作谈起,可能忽视了类似《小妖的网》这样传统出版的网络文学作品。王玉玊也表示,周洁茹凝聚了时代气质的创作具有很强的对话感,不仅具有文学上的意义,也有史料上的价值。她认为,对网络文学起源的找寻,归根结底关注的是网络文学的本质,以及在起源时刻网络文学还有怎样的发展可能。她同时强调,千禧年前后的网络文学实际上还是有更广阔的文学形态,比如华夏文摘、黑蓝文学网等平台上的早期创作,是既有中国话语特征,也有全球互联特征的文学样态。而中国目前主流的网络文学也吸收了韩剧、日漫、好莱坞电影等流行文化的要素。贺予飞认为,作为传统作家,周洁茹的作品《小妖的网》与《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网文作品具有很强相似性。这部作品与传统文学最大的区别是,传统文学具有现实导向性,但周洁茹作为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更侧重于个体生命经验的表达。汤俏谈到,周洁茹的创作没有失根之感,而是饱含着叛逆感和个人化的、情绪化的自我言说,这是她的作品一以贯之的灵魂。在新移民女性生存与情感的故事中,无论是底层女性还是小资情调的中产女性,似乎都在与自我和这个世界做无声的缠斗,这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映射,同时她还以周洁茹作品为契机,提出了关于网络文学与华文文学交叉研究的思考。

杨勇从网络文学产业从业者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周洁茹创作的认识以及对当下文学发展状态的分析。他表示,“榕树下”是当时的文学青年切入网络的一个历史节点,周洁茹既是第一代的网络文学作家,又在传统文学领域成果颇丰。现在,无论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进入了全版权运营、全版权开发的阶段,实际上形成了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汇合点。木木也以周洁茹作品散发开去,分享了很多网络文学发展初期的史料。在世纪之交,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纯文学创作,但文学刊物显然并不能承载数量如此庞大的文学生产,网络平台恰好迎合了这一契机。

祝晓风在总结中指出,此次座谈会汇集学术界、文学界和网络文学业界等不同领域专家,以周洁茹作品为线索,对网络文学的起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网络文学与华文文学的碰撞、网络文学的新史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