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梁晓声:“人为什么活着”是近10年与读者交流最多的话题 ——“文字的力量”梁晓声新书《人活着》分享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雅  2023年12月25日15:22

12月22日,京城大雪初霁,寒风呼啸。国家大剧院建院十六周年公众开放日艺术节活动现场人声鼎沸,暖意融融。作家梁晓声在此就北京大学出版社新书《人活着》,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与思考体悟。他回忆起同样发生在寒冬的一个温暖故事,他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老阿婆在路边摆摊,破烂的摊位上摆放着几个品相并不是很好的白菜、萝卜,正当他心生感慨之时,看见一个年轻女孩认真地挑选了几个萝卜买走了。“我心想,还有这么好的女孩啊,不管她是90后还是00后,这都成为我们爱现实生活的一个理由”。

微信图片_20231224124245

从《雪城》到《人世间》,回顾梁晓声的作品不难发现,在平凡中发现伟大、从日常中折射变迁,正是他文字的核心价值和永恒主题。《人活着》这部散文集,以理智细腻的笔触,绘制了人生的多彩画卷,深刻探索了日常生活的智慧与哲思。自2023年11月面市以来,该书迅速再版,收获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与赞誉。当天的分享会吸引了数百名文学爱好者,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连观众席后的空地上都站满了读者。分享会由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春妮主持,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该书责编王炜烨等参与了此次活动。

IMG_256

人为什么活着,我们怎样活着?

在分享会上,梁晓声坦言《人活着》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新作。他从开始写作至今已逾40年,创作了1000多篇散文随笔,内容脱胎于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大多并未发表,文字内容、角度多样,更像是与自己的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人活着是一个哲学概念”作为成书的主题思路,将梁晓声植根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哲思,从“尊严、体面、幸福、优雅、明白”五个层面进行整理和编辑,最终形成了《人活着》一书,旨在与读者一同探讨人究竟应该如何生活。

IMG_256

回忆起与读者的交流体验,梁晓声发现近十年来,经常会有年轻读者问“人为什么活着,我们怎样活着?”梁晓声认为,“说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才会问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困惑,他表示对人生意义的诠释多种多样,但在自己看来,他非常肯定“责任”的作用。由于肩负责任,人不但要活着,还要更好地活着;而在所有的责任中,还有一种家国情怀的大责任,“人生的意义就是千般百种,其中注定要包含一种在最艰难的时刻,为国家、为民族担当的大责任。”

从当代年轻人身上看到“平凡者的人生美景”

去年,由梁晓声创作的长篇小说《人世间》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广受好评,《人活着》的书名由来自然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近10年多数散文随笔的书名,没有一本是我自己起的”,梁晓声真诚中不失幽默,“现在80后都是‘老编辑’了,更多的是90后、00后年轻编辑,他们给我的书名有《人间清醒》《那年我在山中唱歌》等等”,而《人活着》这个书名还是相对比较贴切的。在梁晓声看来,这一代年轻人大都非常优秀,他们的语言表达维度更广,也更具美感,而更多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他们在坚守自己工作岗位的同时,更有一颗对人世间的博爱与慈悲之心。

分享会最后,主持人春妮朗读了《人活着》中的片段,这段文字记录了梁晓声童年时的一次温暖体验。深情的朗读引发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也让梁晓声再次联想到他从平凡人那里感受到的力量,他强调,“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口头禅,更是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签名售书的环节,梁晓声与读者们亲切交流,并为他们题字。读者们表示,能够近距离接触梁晓声,聆听他写作背后的故事,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ZJW_0146-opq681142563

这场活动在读者的心中播下了一颗思考的种子。《人活着》这本书,不仅是梁晓声生活经验的总结,更启发着人们深入思考生活的本质,让每个人意识到,所有的生活都值得被精心书写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