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开讲“小说创作的实与虚”——刘庆邦作客“江西文艺·名家讲堂”
来源:江西作协(微信公众号) |   2023年12月21日19:15

12月19日,由江西省文联主办、省作协承办的江西文艺·名家讲堂文学专场活动在江西省文联举行,小说家刘庆邦以《小说创作的实与虚》为题作讲座,并参加文学沙龙活动,与江西作家面对面交流互动。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叶青,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越、邬定忠出席活动。江西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兼组联部主任曾清生主持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作家、文学爱好者及部分省文联干部等100余人参加线下活动。

刘庆邦首先讲述了他与南昌这座英雄城的故事。1967年1月,15岁的他从株洲火车站乘坐火车来到南昌,本想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雄伟的八一大桥、滔滔赣江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22年7月,他受邀参加江西文学活动才如愿以偿参观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他与南昌有半个多世纪的缘分,让他觉得十分亲切。接下来,刘庆邦谈到小说的本质就是虚构。如何很好地处理实和虚的关系,是作家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他表示,写小说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以实写虚,以虚写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在实的基础上写虚,在虚的框架内写实。他从中国传统哲学务实、现实主义写作一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中国人不尚争论、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而非抽象的拼音字母符号、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性的民族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小说偏重写实的主要原因。刘庆邦鼓励作家要进行虚实结合的写作实践,用虚写之光照亮生活,照亮文学。他把小说的写作过程分为三个层面:从实到虚、从虚到实、从实又到虚。他形象地说,从实到虚,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从虚到实,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实又到虚,是山隔一层雾,水罩一片云。从实到虚,是从入世到出世;从虚到实,是从出世再入世;从实再到虚,就是超世。

讲座中,刘庆邦以自己的小说《神木》为例,生动讲解了小说创作中虚实结合的方法。他认为,从实到虚就是一切虚者皆从实处生发,离开了实,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说《神木》来源于一起发生在煤矿中的杀人骗财的真实案件。不过,小说虚构了孩子寻父的线索,使整个故事获得了生长点。从虚到实就是要把虚的线索变成实的东西,作家要在创作中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真实的内心,并通过抓住自己的心,建立和世界的联系,继而抓住整个世界。从实再到虚,是一个比较高的层面,要达到这个层面有很大难度。他列举了契诃夫的《草原》、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鲁迅的《阿Q正传》、沈从文的《边城》、史铁生的《务虚笔记》、阎连科的《年月日》、刘恒的《虚证》等作品,都是从大面积的生活中抽出一个新的深刻的理念,然后再回到生活中去,这些小说的情节都很简单,细节都很丰富。最后,刘庆邦表示,实的东西是有限的,而虚的东西是无限的,且不断发生变幻。小说要向音乐、诗歌学习,从而达到“虚”的境界。小说家只有认识到虚写的重要性,并牢固树立自觉的虚写意识,创作才可能有新的突破。

文学沙龙

当天下午,“与小说家刘庆邦面对面”文学沙龙活动在省文联二楼文艺之家举行,30余名江西作家与刘庆邦面对面交流。刘庆邦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如何走上文学道路,并结合自己作品分享了创作心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