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晓明文集》研讨会在福州举行 
来源:福建师大现当代文学(微信公众号) |   2023年12月19日14:54

12月16日,《陈晓明文集》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和文学机构的专家、学者六十余人参会。

研讨会分为开幕式与学术研讨两部分。开幕式上,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邓凯,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家建,福建省文联一级巡视员、副主席、福建省作协主席陈毅达先后致辞,对陈晓明先生博通古今的学术成就和磨砥刻厉的治学之道表达充分的敬意。开幕式第二环节,会议宣读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作家莫言、贾平凹、余华、苏童,学者陈思和、孙郁、朱国华、陈福民等为研讨会举行发来的祝贺。开幕式第三环节,福建师范大学郑家建副校长代表主办方向陈晓明教授敬送贺联,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张晓琴教授代表贾平凹先生向陈晓明教授敬送贺联。

开幕式后,《陈晓明文集》学术研讨会主论坛一、二如期召开。主论坛一以“中国式现代化与闽派批评的‘两个结合’”为题,主持人为福建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小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对《陈晓明文集》的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贺。谢冕戏称在90年代,由于陈晓明和张颐武两位是当时较早且娴熟运用西方后现代理论进行文学批评的学者,故有学界“后”主的封号。对于“后”学,谢冕谦逊地表示自己并不精通,并坦诚以前是“陈晓明(作为学生)追不上谢冕(作为老师),现在是学生成了老师的‘老师’”。谢冕说,时代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改变——老师不必懂得学生的学问,却应保持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学生亦不必拘囿于老师的视野,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追赶,才能更好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术共同体。

福建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孙绍振分享了陈晓明教授赠送三条围巾的故事,称所赠钱中文、孙绍振、谢冕三位都是陈晓明教授的授业恩师,且彼此之间的情谊深厚,历久长存。孙教授诙谐幽默地提到了陈晓明教授硕士答辩的经历,既坦诚自己是其知音,同时也承认两代学人之间存在着学术志趣上的不同,自己要“追赶”陈晓明教授,既是学术上的,也是思想的,两代学人间当互相勉励,共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批评。

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王光明认为,陈晓明教授在研究生期间就已经显露出大批评家的胸襟气阔,现在更是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界的“榜样与标杆”。陈晓明教授既承袭了闽派批评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葆有北大心怀家国天下的“五四”学术精神,八卷本《陈晓明文集》的出版正是最好的见证。

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说,陈晓明先生是知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也是闽派批评家的代表,是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的一面旗帜。他认为,陈晓明宏大的学术成就首先得益于时代的塑造,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产物,时代东风下产生了谢冕、孙绍振、陈晓明、南帆、王光明、谢有顺等一大批优秀的闽派批评家;其次,陈晓明继承五四以来科学与理性的伟大传统,是新启蒙思想的坚定践行者,并致力于建立中国文学评论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再次,陈晓明始终积极投身时代文学洪流, 带动了中国文学评论的全面深入与发展,在此基础上,注重西方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寻求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新的可能性。

扬州大学特聘教授王干围绕“理与论”对陈晓明教授予以全面评价。他认为,陈晓明的文学批评是讲理的,这既是指其学理性严谨,也是指其热爱真理,善于思辨,并不偏听盲信。陈晓明敢于立论,善于创造“新概念”,而“新概念”背后是一种新思想,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理与论”的结合使其文学批评具有史论风格,也使得其文学批评的文章读来如细品福建的岩茶,越来越醇香。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将陈晓明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总结为“开阔视野,史论品格”。所谓“开阔视野”是指其批评的理路、风格是自由的,以开阔的世界性视野引进了庖丁解牛的西方文学理论;“史论品格”是指敢创新话敢发新见,有很鲜明的文体特征, 扎实的学风和文风凝结成深厚的史论品格。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文学评论》编审吴子林从以下四点谈陈晓明的学术成就和文学批评特征:一是称其为“当代文坛的引擎之一”,二是认为陈晓明的学术写作充分释放了生命活力,是通透澄明的学术之境,三是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革命的精神,辩证地看待西方理论并致力于西方理论的中国本土化实践,四是对文学作品保持敬意和敬畏,认识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是有机兼容,相辅相成的。

山东省作协主席、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详细讨论了陈晓明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是深度介入当代文学现实的实践品格,其文学批评和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进程是融合在一起的, 不是封闭在象牙塔里的理论搬运;其次是以文学性为中心的批评原则,将文学性与时代性的融合;再次是开放独立自主的世界眼光,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审视、观照中国当代文学;最后是自觉的理论建构,努力创造理论深度和活力兼具的文学批评文体。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围绕“现代视野和文体意识”谈陈晓明的学术经验。他认为,首先,陈晓明做的是以演绎和推论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问,“旧人有学无术,新人有术无学”,而陈晓明则力图将“学”与“术”兼容贯通,使学术既具有思辨性也具有思想性;其次,陈晓明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文体意识,同时又以“社会关怀”“文化重建”作为研究的内核,具备了强烈的当代性意识;最后,陈晓明“学”“术”“道”的兼容使其称得上是真正的现代学者——既有现代人的审美、现代人的精神,更具有现代人的思辨与反思、自省的意识,而这些都是现代学者的真正精神体现。

主论坛二以“理论本土化与陈晓明的文学批评实践”为题,《文艺研究》副主编李松睿主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陈晓明文集》编者陈国和认为,陈晓明是对90年代中国文学具有重要意义的学者:陈晓明是具有现场意义的批评家,他对“晚生代”的命名有意识地标明了90年代文学的断裂性与异质性;陈晓明是学院派文学批评的积极践行者,创造了理论与激情、诗学与思辨融为一体的、可供效仿的学院派批评方式;陈晓明对90年代文学现象的命名、界定,如“仿真现实”“审美的激变”提供了总体概括漫长的九十年代文学的一个视角。陈国和认为,陈晓明的理论建构与当代中国文学命运同频共振,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意义重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晓琴同样谈及陈晓明的学术史意义,她对陈晓明的学术思想与贡献做出简要梳理。张晓琴首先回顾了新时期以后两个“读不懂”事件,一是1980年代的朦胧诗事件;二是陈晓明教授将文学文本视为独立世界的前卫思考。陈晓明以理论思考见长,展现出理论开山者所独有的超前眼光与惊人的理论创新能力。张晓琴认为,当代中国具有理论武装的文学批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从陈晓明老师这一批学者开始的。张晓琴说,陈晓明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历史流脉的同时,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范式,显现出文学批评从理论本体向文本批评本体中心转换的尝试。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小说评论》主编杨辉就阅读《众妙之门》一书的感受出发,细谈陈晓明的理论建构特征。他认为,陈晓明与其他批评家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开阔的文学史研究视野。如果即时性的批评背后没有深厚广阔的、对当代文学史基本构想,那么批评家对新的作家作品的判断大可怀疑。此外,在理论建构方面,陈晓明做了大量的“融通转化”工作,理论的运用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在汪洋恣肆的长文中,陈晓明将各种因素融入个人创造,这种创造扎根当代语境与个人生命的实感经验,古今中外重要问题皆在晓明教授的创造中得到极具典范性的发挥。

吉林大学教授张涛关注陈晓明批评的学院派风格,提出学院派批评的两大实践表征:一是理论性,陈晓明受到西方文学思想文化理论滋养,理论支持下的文学批评彰显出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文化价值。二是宝贵的人文情怀,陈晓明在对西方理论的学习中,始终保有中国化的立场,他将文本、历史与现实做出广泛关联,坚持“不死的纯文学”。对文学性的坚守彰显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

《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反思当下批评“直言性”缺失的困境,80、90年代立足时代文学场域、直接交锋论争的“直言式”批评不再。他认为,陈晓明在当下批评语境中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直言与坦率,真正直面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这种直言和坦率也对当下的学人提出要求和批评。何同彬认为,如果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没有激情、没有责任感,其必然值得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马征谈及自己阅读陈晓明教授批评文章的感受:一是“以经验抓住文本要害之处”,陈晓明将经验融入细节修辞中,文章中多见新鲜灵动的表述;二是“以关键词开拓新的批评空间”,关键词的创制、选择和运用为文本开辟新的知识空间,通过细读文本提炼阐发关键词的能力是批评理论创造力与学科辐射力的体现;三是“从个性化的细读中看到文学的位势”,细读批评的魅力在对文学位势的关注当中,细读批评背后是对文学的命名、对个体的命名乃至对世界命运的关注。

北京大学副教授丛治辰分享自己阅读老师陈晓明文章的学习心得,他对陈晓明对“文学性”的追寻与坚守致以敬意。丛治辰说,陈晓明虽为理论型学者,其理论锋利如刀,但从来是尊重文本,剔肉挑筋,创造性地呈现文本本身的样子。他对文学性的坚持还体现在行文中,文章语言活色生香,生动而透彻。理论研究的“切身性”研究姿态有助摆脱今日学术研究内部的空转与无效增值的疲惫,其理论研究始终与“我”有关、与时代有关,这种“切身性”的研究姿态为个人安身立命带来启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徐刚同样关注陈晓明对“文学性”的思考与坚守。他认为,陈晓明对理论狂热追求的假象背后,是文学追求者的初心,其理论的最终落足点在于文学性。聚焦文学的“审美之维”,陈晓明的著作对文学本体论中没有充分展开的话题进行回溯,他将理论批评将敏锐的艺术感觉与复杂的知识相融合,从文本内部展开瞬间的开放性,包容新的知识、新的思考、新的文学经验。这对今天年轻的写作者带来重要启示:批评不应抛开审美之维谈社会历史,而应借助审美这一重要中介,沟通文本的内与外,打开文学批评想象现实、历史与未来的广阔的世界。

《文艺研究》副主编李松睿谈论陈晓明文学批评的独特性,他认为陈晓明的批评实践深度参与当代批评的转型。他从陈晓明教授80年代与90年代批评文章的转变入手,观测一代批评家整体写作方式的变化。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陷入“批评追着创作走”的困境,陈晓明以前卫的理论找到打开先锋文学文本的方式,其理论自觉意识启发并影响了一代批评家。陈晓明的研究显露出与当下文学批评的良性关系,让先锋文学从前卫先锋的状态成为今天的经典文学,同时也让今天的文学批评面貌发生很大改变。

会议最后,陈晓明教授发表了致谢辞,他对母校、省作协、省文联等单位大力筹备文集研讨会表示感谢。忆及长安山三年的求学经历以及与孙绍振老师相处的点滴,陈晓明万分感动。最后,陈晓明,在座的所有学者同行对自己的爱与支持将是余生最好的力量与鼓舞。

陈晓明先生发表致谢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