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命运的旋涡里搏击起水花 ——周瑄璞《芬芳》分享会举行
12月10日下午,以“在命运的旋涡里搏击起水花”为主题的周瑄璞最新长篇小说《芬芳》分享会在西安新华图书大厦举行。活动由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王昱涓主持,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弋舟,评论家、文学博士孔会侠,《芬芳》作者周瑄璞参加活动
河南是周瑄璞文学创作的根据地,她说河南乡村有自己永恒的记忆和创作源泉。《芬芳》的书写,除了讲述故事,也想表达个人生命的记忆和对那片土地的情感。“我想写出中原大地的风土人情,想告诉人们,中国人曾经这样活过。我也是通过写作,感觉又亲近了土地,完成了一次和故乡大地的对话交流。”周瑄璞深情地说道。
当有读者问道她如何笃定地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并一步步实现自己文学理想时,周瑄璞说,理想有时候是离自己很近,未必一定恢弘远大,自己走上文学道路,就是一种切实的选择。作为当年未能考上大学的寻常百姓家的孩子、一个普通的公交车售票员,对于生活现状不满足,迫切想要突围、改变,加上发现自己对文学有一种热爱且具有一定写作的能力,文学创作之路便由此启航。“人生本就是不完满的,人们不该放大、厌弃甚至仇视这种不完满,而应根据自己的情况不停地对它进行修补和调整,从而改变现状,走近自己的理想生活。”
河南乡村是她生命的诞生地,而陕西西安则是其写作的摇篮。周瑄璞认为两省来回走动的生活方式对写作很有帮助,让她的写作有了一些微妙的对比,让视野和心胸更加开阔。她感恩命运的诸多馈赠,也感慨于做出恰切选择并全力以赴的自己,通过《芬芳》传递自己这种生命体验与感悟,唤起人们对于生活、亲情、命运等的爱,是自己创作本书的一个美好愿望。
孔会侠多年来持续关注周瑄璞的创作,她认为《多湾》可以视为周瑄璞的代表作,使她找到了自己写作的根据地。新作《芬芳》仍把文学之眼聚焦于乡村、女性,是对《多湾》成功创作经验与风格的延续,却又富有变化和发展,因此可以视其为姊妹篇。
孔会侠说到,《芬芳》以文学的形式生动鲜活地保存了几十年前农村生活的内容与样貌,让很多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有久违的亲切感。“作为同时代人,作品中对麦口时节劳作情景的描绘、对乡村食物风俗的描写非常精彩,会瞬间打开我童年记忆的大门。而作为未曾有过类似农村生活经历的、始终在城市生活的人来说,这些内容会自带一种新奇的特质。以文字记录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某种生活方式,唤醒人们的某种记忆,这也是文学的一种功能。所以,在文学之外,《芬芳》还具有一定资料价值。”
弋舟表示,写作是安静甚至孤独的,友人新作、佳作的问世是对自己创作的一种鼓舞,带有感召和启发性,文友间围绕阅读和写作的交流讨论深入而真挚,这些都是作家们精神生活中重要且珍贵的内容。在很多体验、追求都碎片化、不确定化的当下,人的精神普遍很涣散,而周瑄璞像一颗饱满的麦粒,对文学的热爱与初心不改,“始终怀着一股执着的劲头对待文学和写作,以自己的女性小身板扛起澎湃的文学理想,作为男性同行,我深感佩服也深受感召。”
谈及写作,弋舟说,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能够精准地找到符合自己特质与文学理想的写作路径非常重要也非常幸运。他认为物理地域的、心理情感的“故乡”确实很神秘,就像深邃的文化,自带一种神奇的密码,会向基因一样作用于人的生命,影响作家的创作。难以代入个人情感的生活、不擅长的领域和写作方式对作家来说是一种束缚,甚至伤害。当作家找到让她亲切的所在,他的创作和作品自然展现出一种舒展的姿态,也更有力量。《芬芳》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深入到《芬芳》中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弋舟认为周瑄璞对河南乡村、土地、女性的书写带着浓浓的深情。作为一位男性作家,他认为小说中那些名字听起来特别平凡家常的芬、芳、芹(烈芳、烈芹、素芳、巧芬等)共同立起了中国女性的群像。“谈到女性,会联想到撕裂的疼痛、血污的不堪,更会联想到生命的孕育、力量的蕴藏、大地般的包容,他们与命运和世界带来的不公抗衡,同时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之气。这些是《芬芳》所呈现出来的,我想也是瑄璞所要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