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编后记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6期 |   2023年12月04日15:17

今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并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本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栏目推出白烨学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理论文章。文章就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两个结合”等问题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刻阐述,推进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显示了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的理论自觉。

本期“文学史研究”栏目别具新意,或是旧题重释,或是传统文学史研究的新动向,几位论者独特的观点与见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程光炜的《“普及”和“提高”的苦恼——当代文学的初期》一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界对“普及”与“提高”的理论争鸣与实践探索中进行了问题式的回顾,通过对几位作家、评论家不同观点的辨析,结合一些文献材料重现了当时工厂、农村在落实推进这一文艺政策时所遇到的困难、阻力和问题,颇具历史现场感和综合性,显示出论者鲜明的个人研究特色。朱羽对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一文的重读置于“批评”的视阈中展开,试图从以往聚焦于“纪律和爱情的冲突”的阐释路径转向“批评”与“反批评”的“接受场域”,重释该小说的优势与局限,有效突破了传统的视角和框架,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该文学作品。史建国对报纸文艺副刊与当代国人的文学生活的考察别出心裁,将被边缘化的报纸文艺副刊纳入视野,引入“文学生活”概念对其进行重新认识,从而拓宽了传统以“文学作品”及作家为中心的报刊研究边界,从流变梳理中折射出了当代国人文学生活的变迁轨迹。而王贺对早期“数字鲁迅”生产中的文本、媒介与技术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及时将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化思维及人文-科技的跨领域研究引入传统文学研究的路径更新与材料更新中。

本期“文学现象研究”中洪治纲对于非虚构写作的社会认知价值的梳理,对非虚构在文学边缘化时代的介入性姿态进行了阐释,发现非虚构作品突出的社会认知属性,既是对文学使命意识的一种昌明,也体现了研究者及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和关怀伦理。

本期“最新文本”栏目中,南帆对毕飞宇新作《欢迎来到人间》的解读是品悟式的,以开放的眼光,体察小说家想象的现实基础与精神哲思,从小说的语言修辞、反讽结构中发掘叙述的人性书写。季进对莫言新剧《鳄鱼》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文本细读,行文挥洒自如,观点犀利深邃。

本期“《海火》研究专辑”三位年轻批评家对《海火》中蕴含的自我意识与生态意识、时尚造型后的现代性寓言、特殊的社会史价值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解读,颇有新意。

“作家作品研究”栏目中,王一川从《望春风》中直而温的语言修辞方式中找到了中国式心性论传统的渊源,并由这种语言修辞中发现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心史,切入视角独出心裁,展示了理论研究者独特的观察路径,是一种有个性、有创见的文本解读方式。

本期其他文章也均各具特色,可圈可点。本期为2023年的最后一期,时光如梭,又是一年即将过去,衷心感谢各位读者在过去一年里的支持与关注,希望2024年我们继续携手前行!

[本期责编:钟 媛]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