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寻找“发光的人,有光的课” ——2023儿童母语教育论坛侧记
来源: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 郜云雁  2023年12月03日23:02

11月24日至26日,2023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在南京举办。来自全国近600名一线教师和校长,以“发光的人,有光的课”为主题,围绕教师核心素养、全学科与跨学科阅读、思辨性阅读、儿童诗词教学等热点议题,深入探讨和交流儿童母语教育的创新方式和实践路径。

儿童语文学习——

以阅读为核心,以文学阅读为基础

“大多数人对语文学习的认知往往是这样的:学教材,做习题,积累好词好句,阅读与写作训练……花费了大量时间,可孩子的语文仍学得不好。”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始终坚持,语文学习应该是在大量的阅读中,适当进行听说读写,在阅读中去识字、理解、审美、思辨和表达,“儿童语文学习必须以阅读为核心,以文学阅读为基础,其目标是培育完整而有智慧的人。”

徐冬梅在《发光的人,有光的课》主题演讲中指出,教师要想成为“发光的人”,首先要勇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理念,以儿童为本位,让教育回到真正的生命;以阅读为核心,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是孩子的阅读老师,带着孩子进行广泛而丰富的阅读;以儿童文学为基础,让文学之光照亮孩子的生命,为培育完整而有智慧的人而努力。

徐冬梅鼓励教师要相信自己、接纳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她回忆自己当年只是一个中师生,没有上过大学,“老师对我的文学启蒙和阅读,是我真正的大学”。所以,她鼓励教师保持对阅读的热爱,在和孩子共同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诞生新的自我。

“你小时候读过什么样的故事,它们都会是你的记忆,而且将来也会是你的行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指出,文学阅读在中小学阅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文学阅读在课堂中的实践又是相当难的挑战,“‘文学’一到老师手里,有时就变成‘课堂’了。”他在《文学课堂如何文学》主题演讲中,建议教师应重视“原文”,减少不必要的“解读”和过多的“追问”。

梅子涵回忆自己10多年前,曾听过一堂课《走在路上》,“这是一篇我写的散文,现场执教教师没有讲解,没有追问,只是在那里朴素地读,孩子们在那里静静地听……这时,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泪光。所以,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力。”

梅子涵坦言,我们的课堂太忙碌了,忙碌和喧嚣中,便失去了“文学的样子”。他说,侠义的文学总体上都会是一个故事,而孩子们是喜爱故事的,所以,“请把那些故事先读好,不要对文本‘剥皮抽筋’,不要轻易追问。”

儿童阅读——

从学习阅读到通过阅读学习

从单一学科阅读,到跨学科阅读;从语言学科阅读,到全学科阅读……这是近年来儿童阅读领域出现的新趋势。在此过程中,一些教师正在探索如何帮助学生从学习阅读到通过阅读实现自我学习。

四川省成都天立国际学校教师、第七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舒凯,立足于“人文与社科”阅读,用一年的时间,带着一个班的学生,以蜀道、博物馆、《史记》等主题进行阅读与人文行走,逐步形成了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旨、以“提出问题—阅读演讲—创造输出”为核心的阅读体系。

“变化是从学生自己做演讲开始的。”舒凯在《全学科阅读从好奇心开始》主题演讲中,介绍了其“蜀道课程”的诞生过程。“演讲从课前3分钟到‘相约星期三’,再到相约星期六晚上的线上演讲,几个月下来,学生演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为了做好演讲和答辩,学生们必须做大量阅读。他们还在舒凯的带领下,每人写出了一万字的论文。

与传统课堂不同,此时的舒凯发现,自己已不再是主导者,而是退居二线的引导者和共同阅读者。“我的每一个学生,现在都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他以一个学生的主题阅读为例,展示了学生们的自我学习之旅,“该学生在阅读了《史记》《秦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黑色裂变》《变法先锋:商鞅》《史典政鉴:中国历史25位名相名臣智谋选粹点评》5本书约50万字后,写出了自己上万字的论文《强秦先驱——商鞅》。”

“这样的学生在我们班上还有很多。”舒凯说,“蜀道课程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我看到了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能力。这个课程颠覆了我对五年级学生的想象,也颠覆了我的儿童阅读观。”

一线教师——

要敢于面对课堂的不确定性

四川大学哲学与教育学教授刘莘认为,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必须为孩子的阅读做“有思想的减法”,即减去那些非优质读物,以及机械呆板的程式化阅读,通过经典阅读和思辨性阅读,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已不再是简单的启蒙与被启蒙关系,教师的教学也将变成与学生相互激发、互相促进的成长过程。

刘莘在《思辨性阅读的理念与方法》主题演讲中指出,教师要敢于在课堂上遭遇“不确定性”,因为思辨性阅读的基础就是“不确定性”。他告诫教师,不要“以问题的方式杀死了‘问题’”,要允许学生“不在我们设计的框架里回应”。

教师要认识到,思辨性阅读是“反策略”的,“强设计”往往会带来“弱生长”,只有“弱设计”才能带来学生的“强生长”。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恰好是思辨性阅读的好素材。

刘莘指出,当教师开始关注“人”,即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时,他就不再会拘泥于教学方法或设计,也不再害怕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更不会炫耀自己的“深度”,而是会像孩子那样以新的眼光去打量世界,并真正与孩子们在一起共同成长。

论坛中,吴欣歆、张静、朱春光、雪野、黄晓丹、蒋军晶、王乐芬、朱爱朝、周美英等专家学者和名师,还围绕整本书阅读策略与评价、儿童古诗词教学、鲁迅专题阅读、教育戏剧、儿童与电影等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据悉,本届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提供学术指导,亲近母语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协办。论坛期间,还举办了首届“点灯人杯”儿童阅读教师素养大赛总决赛及颁奖典礼。曹林、刘文颖、邱娅妮、梁琳等一批优秀语文教师脱颖而出,并在论坛现场执教诗歌诵读微课、整本书阅读微课、文言阅读微课、主题阅读与跨学科学习微课。深圳市罗湖区百仕达小学、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教育集团、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教育体育局、山西省运城市明远小学,获得优秀组织奖。